第589章 經營(3 / 3)

“不僅僅如此,京師舊城改造,街區坊鋪更整齊了,朝廷也賺錢了。在這改造過程中,拆房子建房子,這需要的各種磚、石、沙、木等等,也刺激了需求,商賈百姓也都賺了一筆。”

傅山也道,“城區改造,工程極大,用工極多,許多京畿百姓也得以在閑時過來做工,賺上一筆工錢。”

“改造時商賈承包工程,改造完後商賈百姓租憑購買商鋪房屋,這過程中,朝廷可是都有收稅,每流轉一個環節,朝廷都能收一筆稅,整個工程,朝廷收稅不少。”

劉永升也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地方。

大漢的稅收,除了對那些小經營主實行的是定稅包稅外,其餘的基本上都是按稅率納稅。在大明的時代,商稅基本上是包稅定稅,官員收的稅多不會得到獎勵,反而會被稱為是盤剝商民。

而大漢的稅收,卻是市場商業活動越繁榮,收到的稅就越多。

劉鈞一路漫步街道,四處打量,不時還問問價,買一兩件商品。

對於眾臣所說的這些,他比所有人都明白,這不是什麼很稀奇的事情。在後世,城市經營是每個地方官員都懂得的。

當然,這也得有環境依托。若沒有個安穩的環境,想搞城市經營也難。

大漢開國,萬象更新,許多舊的弊端自然也就除去。舊的利益網被打破,也使得許多新製得以實行,許多新的事物能夠生存。

尤其是銀元券和銀銅幣的出現,使得商業繁榮有了基礎,銀元券使得貨幣流通量大大的增加,交易當然更加方便,商業也就越發的繁榮。

銀行的出現,特別是其吸收百姓手裏的零散銀錢存儲,然後再放出去給商人們借貸,更幫助他們把生意做的更強。

新朝吏治的刷新,對商業的支持態度,都在促進著商業的繁榮。

當諸多條件集合在一起,終於使得大漢的商業市場在此時完成了一個質和量的突破,形成了如今這種繁華無比的景象。

繁華的工商業,又增加了國家稅收,反過來增強了國家實力。

這般繁榮的景象,朝廷的舊城改造工程,當然就能如此順利了。朝廷拿國家的稅收用市場法則來做這個工程,如同生意一樣經營,朝廷沒有搞征發百姓做無償的役夫,也沒有讓地方提供各種材料物資,而是用從百姓商賈手裏收到的稅收,拿這些錢,向商人招標,從中標者的商人手裏采購各種物資。

拿錢安置舊城區裏的居民,補償那些商家。

拿錢雇傭百姓做工,發給工錢。

在這些環節裏,沒有強迫,都是遵守著市場經濟法則,公平合作。

改造項目完成,原來低矮髒亂的那些舊城區,就如一件翻新的家具一樣,一下子升值數倍。朝廷通過增值的商鋪、房屋出售,回籠資金,扣除各項投入成本,還大賺了一筆。

在別人也許覺得這整個過程十分的神奇,也有違曆朝以來官府的做事規矩。

但劉鈞覺得,其實事情並不麻煩,治理一個國家,有時把他當成經營一家公司就可以,兩者之間,許多地方是相通的。

如果朝廷換個傳統的方式來做這個舊城改造,強製舊城區百姓搬遷,免費征召百姓無償做工服役。

表麵看起來不用多少銀錢投入,可在這過程裏,卻要從各地征發更多的百姓,效率低不說,還會引得百姓報怨。

當年朝廷修外城,結果最後隻修了一個南城就修不下去了,為何,就是他們做事的方法不對。

若按劉鈞舊城改造的辦法,不但四麵外城可以修起來,朝廷還能大賺一筆。

京師可是天下中樞,寸土寸金,如果建起城區,沿街修起商鋪,城內修起居居住宅樓,這價錢豈不噌噌的往上漲。

修好一麵,賺的錢立馬就能做為下一個城區建造的項目啟動資金了。

不過劉鈞在仔細的觀看了南外城的情況後,決定暫時不急著啟動東西北三麵外城的建造計劃。

南外城剛剛改造完,一下子新增了大量的商鋪、住宅,雖然很受歡迎,但也還沒有全消化完。如果這個時候朝廷啟動建造新城區計劃,那這些還空置的房產商鋪,隻怕一時間就不那麼好出手了。

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劉鈞覺得還是先等等,等南城的市場飽和後,商人百姓們有了更多的需求時,再啟動下一個新外城區的建造也不遲。

總得有需求,才有市場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