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紅利(2 / 2)

更別說,朝廷將把許多在中原窮困無地的百姓,移往關外,分給他們大批的田地了。而中原許多窮困百姓移往關外,那中原各地的土地壓力等也會大減,留下來的百姓生活會變好些。

移民實邊,朝廷又穩固了邊疆,增加了田地產出,增加了賦稅。

無論從哪裏看,都是共贏互利。

這種情況,是他很難想的通的。漢武帝北伐匈奴,打了幾十年,把匈奴打的西遷,可漢人口減半。隋煬帝三征遼東,兵發百萬,雖然把高句麗打殘,可沉重的兵役、夫役,也把天下百姓壓的喘不過氣來,終於被迫造反,大隋二世而亡。

甚至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到後來唐高宗時終於聯合新羅滅亡百濟、高句麗,可實際上也是給百姓造成極大的負擔,朝廷的這些征戰,百姓們都沒得到什麼實際好處。雖然從長遠看,這些戰爭,其實是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關係中原安危。

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他們什麼好處都沒得到。

將士們戰死沙場,客死他鄉,大量傷亡。百姓的負擔不斷加重,兵役、夫役,壓的喘不過氣來,朝廷不斷增加的戰爭支出,將國家拖到危險的邊緣。

明朝時,關外的戰爭,更是直接把明拖的崩潰了。

可大漢的關外戰略,卻完全不同。

從朝廷到百姓,從將士到商人,大家都隻得到了好處。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與這一樣讓人難以置信的還是西南的改土歸流。

倪元路當初也反對改土歸流,認為這必然逼反西南部族土司,引發一場持久的叛亂,會把帝國拖累,甚至讓朝廷丟失西南。

可結果呢,完全不是他們預料的那樣。

倪元路有時靜下來想想,怎麼一切都讓人這麼看不懂了呢。

文臣們反對用兵打仗,在他們看來,除非萬不得已,都要盡量避免戰爭。一旦打仗,開支極大,各種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可現在,大漢自立國起,就一直沒有停過用兵。甚至是各處用兵,軍隊的規模也一擴再擴,軍費的預算也不斷上升,但國內並沒有出現什麼民怨沸騰,水深火熱的情況。

相反的,現在大漢的軍人成為年青人最向往的職業,也是收入極穩定和優厚的職業。而龐大的軍隊規模,也使得大漢有了更龐大的軍工產業,那些軍方訂單,養活無數的工人。

在大明時代,打仗,就意味著局勢糟糕,惡性循環。

可在大漢,卻似乎完全反了過來,越是打仗,國內局勢似乎越是好,尤其是工商製造業等就越發的繁榮。

曆經兩個王朝,可很多事情他都總看不明白。

就如比大明一年稅糧不過兩千多萬石,稅銀才二三百萬兩。

朝廷空有幾百萬的衛所軍丁,卻空占著億畝軍田,而毫無作用。

可在大漢,朝廷養了百餘萬常備軍隊,各地用兵不斷,結果卻還能越打形勢越好。大漢清量出來的田地,也並不比萬曆時清量出來的多多少,可國家的稅收,卻是以往大明時的百倍千倍。

國家稅收提高了千百倍,但百姓的負擔卻反而下降了。

這才是真正的治國有術嗎?

倪元路是真正的佩服起這位年青的開國皇帝,這種種治國手段簡直是匪夷所思,但確實行之有效。

倪元路搖搖頭,輕歎一聲。

也許他們這些人已經跟不上形勢了,他們過去的那些治國觀念,根本就不適合。

新朝確實不一樣了,上至勳臣武將,下至商人百姓,大家都不再那麼反對戰爭厭惡戰爭了。因為大漢的對外擴張戰爭,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並不威脅到他們的安全。

相反,戰爭帶來了許多新的東西,新的機會。

禦駕剛過山海關,劉鈞收到一封京師轉來的奏章。

左都禦史倪元路上表請辭。

劉鈞有些意外,倪元路過去雖然是東林出身,後來還跟吳甡等聯合官謀要對付他,但那畢竟是前朝時的事情。

事實上,他接替劉宗周在都察院左都禦史這個位置上,幹的還是很稱職的。

這次的趙國梁一案,雖然劉鈞也有些不滿倪元路沒有第一時間奏報,可他的敬職精神,還是讓他非常欣賞。

都察院這種衙門,就是需要這樣的人啊。

劉鈞當然不可能同意倪元路辭職,他走了,哪走這樣的人去。要是換一個官員,麵對趙國梁的案子時,肯定不會如他這般鐵麵無私。

想了想,劉鈞拿起禦筆在馬車內直接寫了一道諭旨。

“晉封左都禦史倪元路臨安縣開國伯,賜銀元一萬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