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2 / 2)

如楚國雖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複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孔子說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也有有君主、酋長。但光有形態,沒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曆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所以我們知道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家不怕亡國,亡了國還有辦法複國,如果文化亡了,則從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夏朝雖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傳下來。

題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說,耐人尋味。請你依據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給定材料,觀點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字數一千以上。

這道策問以論語中的一句聖人言做為題目,考的卻是華夷、文化這樣的重要內容,很有考點。這也算是整個試卷裏,唯一還算讓他滿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這道題,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麼亂七八糟啊。

劉鈞看出了禮部尚書的心思,道,“你們回去後好好研究下這張卷子,今年的鄉試、會試都要按此卷出題,絕不允許再考八股製藝。你們可以適當的加一些聖人經典考題進去,但隻能最多點到試卷分數的三成。”

不顧這些禮部官員們的驚訝,劉鈞繼續道,“今年科舉,鄉試,按省劃片考試,各省鄉試今年資格考試即科考錄取數為六萬人。”

此時全國的生員也就是秀才大約有六十餘萬,秀才們參加鄉試之前,得先參加科試,也就是鄉試資格考試。須取得鄉試資格,才能參加鄉試考舉人。

現在劉鈞給出一個科試錄取人數,六萬,意味著科試的錄取率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鄉試總錄取三千人。”

這意味著今年將產生三千名新科舉人,這個數字遠高於明朝曆屆,一般明朝時每屆錄取的舉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劉鈞直接翻了一倍。但六萬人中錄取三千人,這是百分之五的錄取率。

全國錄取三千名新科舉人看起來不少,但劉鈞又加了一條,這些錄取名額按省劃劃分,每省百餘人。

這樣一來,如東南的那些文化比較發達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諸省,就會很吃虧。因為三千個舉人名額是平攤到各省的。

不過考慮到現在省份比較多,好多新設的省根本沒什麼人,因此劉鈞把全國劃為分七大考區。

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七大考區。每個考區有四百餘個名額。

“今科會試,將錄取六百名進士。”

今年鄉試會新錄取三千名舉人,但原來考上的舉人,也會繼續參加考試,因此會試參考的舉人會很多,最少也有五六千人。

劉鈞在提高了舉人的錄取率後,也把進士的錄取率提升了。

反正現在不比不明朝,別說考上秀才,就是考上舉人、進士,也不會有什麼優免特權,如今是官紳一體納糧時代,就算是官員也得照章納稅,因此就鈞不在乎多錄取千八百的舉人進士,反正也不要成本。

而且劉鈞也有意想要從科舉中選出一批優秀的人才,經過培養後,用來取代那些並不合格的現任官員。

“會試考試,到時則按南北中三區取卷,各考區各取二百名。”

明代時,就因為南北地方的文化水平差異,出現過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長期壟斷錄取名額的現象,甚至還在朱元璋時期發生過南北榜的事件,第一次錄取的進士,全是南方人,引發北方士人大為不滿,激化了南北地區矛盾,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鐵腕手段處置此事。

後來便采用分地區取進士的南北卷,規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後來,又從中分出了中卷。

這個南北卷中製度,就是為了平衡地方文化差異,保證國家的科舉取士最後取的全是南方人。

現在劉鈞更幹脆一點,鄉試劃分為七大考區,而會試考試,則分南北中三卷取士。

所有的士子按照各自的籍貫在相應的考區報考參舉。

這樣一來,雖然選取的六百名進士,不會是全國成績最好的六百人,但選官員,又不是選科學家,並不一定要成績最好的,兼顧公平,這相當重要,畢竟科舉取士,選出來的都是未來的朝廷官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