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合圍(2 / 3)

吳三桂感覺心神不安,他試探著對舅父道,“要不我們跟豪格一起撤回遼西吧。”

“那你還不如說我們再投降劉繼業。”祖大壽拒絕外甥的提議,“你知道的,豪格雖是輔政王,可在清廷也隻是個被排擠的,要不然這次西征也不會是他來了。多鐸和阿濟格可是多爾袞的兄弟,如今清廷裏多爾袞才是說話最算話的那個,說不定哪天,多爾袞就也跟劉繼業一樣篡位稱帝了,咱們現在跟著豪格撤退,這不是自尋死路?”

多鐸最後勸了豪格一回,讓他留下來,並聲稱劉鈞不過是在虛張聲勢,他一定會退讓的,到時他們就能拿到大清想要的結果,然後撤退回去。

但豪格對多鐸的這番自信,嗤之以鼻,頭也不回的上馬,帶著他的三萬人馬離開了潮河大營,向東北方向撤退。

多鐸看著豪格率部頭也不回的離開,氣的跳腳,衝著豪格的背影痛聲大罵。

攻占了承德的清軍老營後,劉鈞率領部隊如張開雙翅的九頭鳥,向南撲來。一路之上,沿著河穀前進,這裏雖然一直為蒙古人占據,是喀喇沁旗的地盤,可實際上這裏算不上草原,遍地山丘,滿是溝穀,樹林密布,道路難行。

喀喇沁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代,喀喇沁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勳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烏梁海氏,是近代蒙古喀喇沁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時也是蒙古族曆史中的一個古老悠久的氏族稱號。烏梁海在古代曆史典籍中,也被譯寫為:“兀良哈”“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等等,音譯字樣雖不相同,其實內容相同,都是對烏梁海一詞的譯寫。

其實喀喇沁的先祖並不是世代居於燕北的土著。

他們的先祖其實是遊牧於歐亞草原,在後世伊朗境內的烏古思人。

相傳,烏古思人的首領烏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從烏古思諸子中繁衍出二十四個支係,哈刺赤部就是其中支係之一。後來,哈刺赤部遷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部族,與當地的其他一些遊牧部落統稱為欽察人,他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欽察部落聯盟。

到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時期,當時在中亞地區的康裏、欽察各部先後歸附蒙古帝國。1221年,成吉思汗命幼子拖雷西征呼羅珊(阿姆河以南地區,包含現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區)時,拖雷就把居住在哥疾寧的哈刺赤人征入蒙古軍隊,他們英勇善戰,被稱為欽察軍。後來這些人又被帶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奉命在成吉思汗汗廷的怯薛軍裏服務,最初的哈刺赤就是由這些人組成,這就是喀喇沁部祖先的來曆。

到了元代時,由喀喇沁人組成的欽察軍已多達萬人,喀喇沁人為元朝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立下汗馬功勞,駐防漠北。

明朝建立,蒙古人退居漠北,喀喇沁軍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喀喇沁牧民也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就稱為喀喇沁部,他們當時仍居於漠北地區。

土木堡之役,明損失數十萬精銳,此後被迫放棄了之前所占領的漠南地區,全麵退守長城以南。

喀喇沁後來與阿速部進入河套地區,成為河套的新主宰。後來衛拉特部也進入河套,蒙古各部經曆了三十年的混戰後,達延汗終於再度控製了蒙古諸部,並正式將蒙古劃分為左右翼六萬戶。其中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為右翼三萬戶,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為左翼三萬戶。

後來右翼三萬戶叛亂,達延汗親自率兵討伐右翼,經曆數場大戰,平定了叛亂。平亂之後,達延汗將右翼三萬戶分封給自己的子孫,從此,右翼的喀喇沁部也成為了黃金家族的世襲領地和屬民。

這一時期,喀喇沁部已經從鄂爾多斯地區遷出,駐牧於宣府、張家口、獨石口邊外,並逐漸向東深入到了兀良哈三衛的駐牧地域。

後來兀良哈中的朵顏衛在其首領帶領下舉部歸附喀喇沁部,奉喀喇沁部首領為自己的領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