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白銀帝國(2 / 3)

在這種情況下,劉鈞發現,大明的貨幣供給依然嚴重不足。

雖然比之早幾年,情況大有緩解。

早幾年,從美洲到大明的白銀流入商路關閉,緊接著向大明輸入白銀極多的日本也開始閉關鎖國,這使得大明的白銀輸入量大減。

在經曆了萬曆改革之後,大明是終於確定了白銀本位製度。雖說本來應當是銀銅複本位製度,但大明的銅錢體係早就因為銅錢不足、私鑄嚴重等情況毀了。

最終大明還是成了銀本位製。

銀本位製看起來促進了商業繁榮,尤其是當大明開放了海禁之後,隨著歐洲人將從美洲獲取的大量白銀不斷的運來東亞,利用歐洲金貴銀賤,大明銀貴金賤的差別,大肆用白銀套取黃金牟取暴利。

歐洲人尤其是當時的西班牙人,他們載著成船的白銀,換取大明出產的各種瓷器、絲綢等等商品。

表麵上看來,當時的海貿一片繁榮,商人們大賺特賺,朝廷也賺取不少稅收,似乎就是百姓也因此賺了不少的錢。

但實際上,大明用辛苦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換來的卻是一堆不能吃不能喝的銀子。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說,其實大明是吃了大虧的。大明以銀為本位製,但大明本身的銀卻產量嚴重不足,主要靠從美洲和日本來的白銀進口。這使得大明其實完全喪失了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權。

懂得些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貨幣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果連發行貨幣的權利都沒有,那是相當危險的。

擁有發行貨幣權,就能擁有兩項最重要的特權,一是鑄幣稅。就如劉鈞的四海銀行,通過把銀錠進行融化鑄造,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收取了加工的費用,而且他還通過把八成八的銀幣做為十成幣值的銀幣發行流通,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是在收取一筆很高昂的鑄幣稅。

大明在此之前,一直沒有鑄幣,因此也一直流失著這筆豐厚的鑄幣稅。

然後發行貨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權,那就是調控權。

在國家經濟中,貨幣的供應量是十分重要的,隻有適當的貨幣供應量才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貨幣供給太多,如宋代的交子和元明的寶鈔一樣,濫發而沒準備金,結果就是通貨膨脹,扭曲物價,從麵損害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混亂。

而同樣的,如果貨幣供給太少,就會導致通貨緊縮,百業蕭條。如在唐時,就一直存在著錢荒,朝廷甚至不得不以錢帛兼行,把帛當成貨幣,甚至把穀物、布當成交易貨幣。這使得交易極為不便,大大損害了經濟的發展。

崇禎朝之時,就是如此。美州和日本的白銀輸入一下子停止,每年原本從海外流入兩百四十萬兩左右的白銀,加上自產的每年三十萬兩左右的白銀,都才勉強維持。一下子少了二百多萬的輸入量,立馬導致銀本位製的大明出現了貨幣不足的情況。

而這個時候,白銀緊缺,又導致那些商人們開始窖藏囤積白銀,等待升值,這越發的使得市場上貨幣緊缺,最終經濟大受影響,大明爆發了經濟危險。

而如今大明的經濟恢複的景象,並不完全是因為軍事形勢上的好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海貿的重新恢複,大明與歐洲諸國與日本的重新商路打通,白銀的繼續輸入。

再加上四海銀行的建立和發展,四海銀行銀幣的鑄造發行,增大了貨幣量。而銀行的存款利息,又吸引了那些窖藏起來的白銀的存入銀行,經過鑄幣、貸款後,投入了市場流通,加大了流通量。

特別是當銀元的信用建立起來後,劉鈞發行的銀元券,使得大明的貨幣供應量擴大了許多,大大緩解了大明的貨幣緊缺。

不過大明這樣一個世界第一經濟體,要維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其需要的貨幣量是十分巨大的。

按四海銀行的調查顯示,大明這些年從海外輸入進來的白銀達到三億兩左右,而大明曆年的生產,加上以往各朝的存儲,到了現在,整個大明官方和民間的白銀存量達到七億兩左右,這還是除去了不少白銀被製造成首飾等情況。

七億兩白銀的存量,聽起來很多。但實際上大明百姓過億,平均每人持有量不過五兩左右。

就這麼點持有量,對於整個大明來說,是嚴重不足的,嚴重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也妨礙了國家的稅收。

劉鈞認為,大明的貨幣量增加五倍,都還無法達到滿足。

但白銀的產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大明自己一年還隻有不到三十萬兩的白銀產量,每年全靠從海外商貿交易中換回來二百多萬兩白銀。為換回這些白銀,還是用了無數的商品,導致了東南等這些魚米之鄉,反而成了糧食輸入區,對整個大明來說,也是影響極大的。

因為白銀的產量不足,輸入難,這種不穩定便導致了大明貨幣體係的紊亂,甚至引發實體經濟的紊亂。

因為銀本位製,大明這個本身白銀又主要靠進口,一直白銀緊缺的國家,便完全無法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