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再裁三十萬(3 / 3)

吳甡承認,自己有些糊弄了,他弄不明白,這個計劃對四海銀行來說,有什麼好處?

劉鈞當然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朝廷的借款,是發債券抵押的方式借款。然後,朝廷授予四海銀行鑄造銀銅幣和印刷銀元券獨家權利。

“請兩位閣老放心,四海銀行也不會亂印鈔票,製造混亂的。四海銀行會以朝廷抵押的債券做為準備金,然後發行銀元券。”

吳甡依然迷惑不解,四海銀行根本就是劉鈞的產業,他也早就得到了鑄造銀幣,和印發銀元券的權利。

畢竟,銀元券他並不是朝廷早年的寶鈔,這是類似於莊票的一種東西。每張銀元券都是保證能夠兌換到票麵上的銀幣的。

正是因為此,朝廷才沒怎麼在意的把這個印鈔權給了四海銀行。

因為印銀元券是得有銀元做準備金的,沒有銀元,亂印,那麼他們支付兌換不了,最後倒閉的就是四海銀行,在吳甡等官員看來,這是一種純商業的行為,與朝廷沒多大關係。

若不是朝廷沒有銀子,朝廷早自己做這個生意了。

現在劉鈞繞了一圈,用這麼優惠的借款條件出來,來換一個他們早就有的權利,不是有些奇怪?

吳甡不明白,劉鈞卻並不打算解釋。

他們不知道,劉鈞這樣做,其實也算是變相的給朝廷輸血維持,大明朝廷對劉鈞來說,還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工具,他現在並不希望他破產。同時,這些錢借給明朝,轉一圈,多數同樣又回到了楚軍手裏。

更何況,他也需要再次確定四海銀行的鑄幣和發行銀元券的權利。

劉鈞沒有告訴他們,他準備要開動印鈔機,增加貨幣量。對劉鈞來說,兩千萬也好,三千萬也好,不過都是紙而已。

當然,劉鈞沒打算如朱元璋一樣沒準備金的亂印鈔。劉鈞還是很小心控製著這個量的,他準備增發銀元券,準備金就是朝廷抵押的債券,那些債券是有利息的,這是朝廷未來的稅收。

況且,劉鈞還有最後一個條件沒有跟吳甡說呢。

“以後借給朝廷的借款以及包稅的稅款,都將不再支付銀元,而是直接支付銀元券。”劉鈞說出了自己最後的一個條件。

銀元才是四海銀元最重要的一項資產,劉鈞會盡量的掌控在自己的手裏。

這個條件,讓吳甡和劉宗周猶豫了。

朝廷當年可是幹過亂印鈔的事情,當年朝廷印鈔根本沒有準備金,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強行規定寶鈔和銀兩、銅錢以及大米的兌換比率,用這些鈔給官員、士兵們發餉,用來和買物資,結果最後卻鬧的臭名昭著。

他們很擔心劉鈞也想玩這一套。

“兩位閣老不用擔心,用銀元券支付不過是為了支付方便而已。銀元券可是能隨時兌換成銀元的,這是四海銀行的根本,四海銀行不會自己砸自己招牌的。”劉鈞笑著向兩人解釋。

為了讓他們能夠相信自己,劉鈞又道,“不如這樣,朝廷以後的稅收,可以接受百姓和商人們用銀元券繳稅。朝廷可以隨時用這些銀元券稅款,來銀元兌換成銀元,如何?這樣一來,百姓繳稅方便,朝廷征稅也方便。”

當年朝廷寶鈔信用破產,最後朝廷就光印發寶鈔,卻不肯回收寶鈔。更不肯讓百姓用寶鈔繳稅,最終導致寶鈔信用徹底破產。

朱元璋是個農民出身的皇帝,對於經濟這一套完全是小農意識。他搞的寶鈔,不過是沿用元朝的寶鈔。但元朝的寶鈔有準備金,發行數量還有控製,就算是這樣,最後元朝的寶鈔信用也完全破產了。

可朱元璋搞寶鈔,卻完全沒有準備金的,也沒有與金銀掛鉤,一來就搞脫鉤,強行弄信用貨幣,偏偏自己又不控製,無限製的印鈔,完全就是一個經濟的大外行。

最終結果就是寶鈔濫發,信用破產,成了人見人厭的一堆廢紙。

劉鈞是絕不會犯這種錯誤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