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要議和,劉鈞不意外,朝廷讓他負責與清人意外,倒是讓他有些小意外。劉鈞也讚成此時議和,鬆錦大戰後明朝是損兵折將兵力大損,尤其是遼西丟的隻剩下了一座寧遠。
而楚軍雖然保持著實力,但畢竟楚軍兵力不多,而且現在中原又開始亂起來,劉鈞更關心自己的大本營。
清軍其實數量還是不少的,在這次戰前,清軍大約有二十萬滿蒙漢軍。就算到了現在,也依然還保持十萬以上,其家眷奴仆更有百萬以上。如現在這樣,全麵動員起來,人數不少。
現在就搞決戰,硬碰硬,劉鈞認為是下策。
就如楚軍,攻城能力出眾,守城能力更厲害,但兵力有限,如果分散的太開,就過於單薄。他還是堅持自己過去的計劃,控製海權,憑戰艦的海上機動優勢,能夠隨意登陸沿海,再有銃炮之利,可以說清軍根本不是對手。
楚軍根本不必急著與清軍決戰,利用這種優勢,就可以讓清軍持續流血。甚至都不必跟他們打什麼大仗,直接就跟他們搞搬遷,弄堅壁清野。
在入遼的這大半年時間以來,劉鈞認為楚軍最大的戰果不是攻下了幾座城池,也不是殲滅了上萬清軍俘虜了幾萬漢軍,而是把滿清原來控製的沿海上千裏海岸的幾十裏縱深一帶上的幾十萬人口搶走了。
清人全部人口不過百萬,加上控製的幾百萬漢人,也依然夠不上大明的一個零頭。大明可是有上億人口,清朝的人口一比不過幾十分之一。
楚軍奪走了他們幾十萬人口,把他們的上各裏沿海給糜爛,加之又把朝鮮給奪走,這個打擊是巨大的。現在時間短,一時還顯現不出來。可隻要幾年時間,楚軍的這些攻擊,就會讓清軍極為難受,若持續個幾年的這種攻擊,清軍直接就會經濟崩潰。
說到底,打仗還是打的綜合國力,不論是軍隊用的糧餉還是刀箭鎧甲箭矢,哪一樣不需要後勤保障。甚至是清軍的戰馬,士兵,一樣需要人來支持。
有幾百萬的人口,清軍才能有一二十萬的規模。如果清軍隻剩下一百萬人,那十萬兵馬都難支撐的起來。
可惜崇禎就是不肯聽劉鈞的,手裏剛有兩糟錢,就坐不住。
非要跟清軍硬拚,結果一下子把劉鈞借他的那點本錢又拚沒了。現在崇禎終於知道怕了,下旨讓劉鈞主持與清軍議和。
崇禎甚至為了能使議和成功,都已經另給劉鈞一道密旨,列出了議和底盤。
用遼東換遼西。
對於這樣的議和底線,劉鈞隻想用兩個字評價,愚蠢。
現在遼東的作用可比遼西強多了,有遼東在手,清軍根本不敢再全力西進,不然就可能再次重演今天這樣被楚軍兵臨盛京的結果。
而如果大明用遼東換回遼西,清朝沒有了遼東的後顧之憂,明軍就能守住?既然清軍這次能破鬆錦,那下次當然也能。而且就算清軍不打鬆錦,可他們也完全可以繞道蒙古,自宣府甚至是薊北破口入關,繞過遼西防線啊。
議和可以,但遼東不能放棄,劉鈞的底線是最多把遼、海、蓋、複諸州拿來換遼西,鎮江和旅順,是絕不可能放棄的。
這是底限,沒的更改。若清虜不肯,劉鈞倒也不介意以打促和,讓韃子再認真的考慮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