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使”認為基辛格始終顯得不安,他提出兩點要求:第一,請尼克鬆再次保證美國對台灣持續的友誼及支持,並且發表明確的聲明,確認美國信守中美共同防禦條件的決心,以消除台灣人因上海公報中未提及該條約而引起的不安。第二,由於他已接獲指示盡速返回台北述職,他很希望行前能見尼克鬆一麵。基辛格說他會想想辦法。結果是,基辛格沒有辦到第一項,但履行了第二項。
主管遠東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格林在1972年3月3日前往台北,向“台北政府”簡報尼克鬆北京之行的經過。
“外交部長”周書楷、“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及嚴家淦,都接見了格林。但他沒有見到蔣介石。格林告訴台灣新聞界說,他在晤談中向台灣官員保證,“忠實地履行所有的承諾,仍是美國政策的基礎。”據了解,這些承諾包括共同防禦條約及其他與台灣的關係在內。
格林表示,華盛頓將繼續鼓勵美國商人來台灣投資。格林返回華盛頓後一周左右,沈劍虹親自與他會晤。
3月8日,“沈大使”飛返台灣,“外交部”立即拿格林會談的記錄給他看。說辭與基辛格等人大同小異,不外乎美國決心遵守對台灣的條約義務,美國與中國沒有任何秘密協議,以及解釋美國必須跟中國重新接觸的理由等等。
格林很清楚的交代了美國與中國先後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談判,並在上海簽訂了公報的雙層交涉過程。基辛格參加尼、周會談,格林則陪同國務卿羅傑斯會晤中國外交部長姬鵬飛;但格林一直跟基辛格保持聯絡,這樣,參加會談的一組美國官員便能知道另一組在討論什麼。
尼、周兩人大部分時間都在交換哲學及曆史問題的意見,涵蓋的題目很多。他們二人都表明了對國際問題的看法。由於兩國間的意識形態及國家利益相差甚遠,雙方自然會有歧見,他們二人記下這些歧見後就進行下一個題目。
有關第三國的問題,例如日本、韓國及東亞國家,隻約略提及。中國方麵重申繼續支持北朝鮮及北越。中國作此聲明的目的,在於使平壤及河內的朋友了解,中國並沒有在他們的背後商談跟他們利益有關的事情。美國在討論國際問題時,也使用同一方法。美國聲稱不代表任何第三者進行談判,僅代表本國說明並解釋美國的立場及政策。
在羅傑斯與姬鵬飛的會談中,盡管中國對當時的世界局勢,以及對美國早期的作為感到不滿,大體上氣氛還算友善。會談的重點在尋求增進雙方貿易、文化、科技交流的方法及途徑。美國方麵對此並未存太多的幻想,因此隻建議逐步的,並在有限的範圍內改善關係。
起草上海公報是最費時間、挫折最多的工作。美國方麵由為尼、周會談做記錄的何誌立,擔負這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有好幾次他必須從深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清晨。羅、姬會談觸及公報的主題,然後由雙方的幕僚人員為公報的措詞去傷腦筋。中國方麵從未要求美國退出亞洲,或斷絕與台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關係。美國認為,這暗示北京準備接受亞洲局勢的現狀。
美國方麵除了聲明與台灣維持關係的立場外,並沒有堅持要提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以免中國政府拒絕簽署公報。中國亦因此沒有在公報中譴責這項條約,也沒有要求美國立即無條件地撤出駐台美軍。這可算是中國的讓步。
國務卿為人圓通而文雅
國務卿羅傑斯曾任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司法部長,他曾是一位很成功的律師,為人圓通而文雅。在尼克鬆等人訪問北京的安排中,是由基辛格陪同尼克鬆會晤毛澤東和周恩來,羅傑斯則被擱在一旁,與外交部長姬鵬飛討論一些次要的問題。外界的一些評論說,一切的風頭都讓基辛格搶盡,而羅傑斯的努力成果鮮為人知。但對華盛頓的使節團來說,羅傑斯是美國政府正式的外交事務主管。
3月2日,沈劍虹在國務院與羅傑斯會晤。羅傑斯希望確定,美國與台灣間,沒有因尼克鬆的北京之行而引起任何誤解。
據羅傑斯的說法,尼克鬆的北京之行是按照原計劃進行,沒有驚人之處。台灣問題雖是一個重要問題,但雙方僅在上海公報中表明各自的立場,並未試圖獲得任何協議。有關的措詞都十分審慎,以免不必要的冒犯或觸怒了對方。這表示中國希望能與美國友好相處,對中國來說,台灣隻是一個小問題,中國最關心的,是蘇聯部署在中蘇邊界的大軍,但基於內部的原因,中國不得不把台灣問題列為一個重要的議題。美國方麵也有理由強調對台灣的關係,包括在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中對台灣安全所作的承諾。基於這種諒解,雙方起草並簽署了上海公報。
由於中國未在公報中要求廢止這項條約,美國方麵也未堅持提及對台灣的條約承諾。為了避免留下任何錯誤的印象,稍後基辛格在上海聲明了美國政府對履行條約的決心,尼克鬆在安德魯空軍基地的返國演說中,也做了類似的聲明。羅傑斯的結論是:“我們會信守我們的承諾”。
談到美國方麵所稱“美國對這項立場並無異議”做何解釋,羅傑斯表示,這亦可解釋為美國方麵未接受此一立場,因為北京與台灣均稱隻有一個中國。美國的目的是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不是要給予外交承認,畢竟美國仍與台灣有官方關係。雙方在公報中所同意的,隻有文化、科學、新聞及貿易方麵的接觸與磋商,以促進雙方的關係正常化,為了達到此目的,美國將派遣一位高級的代表不定期前往北京。隻要台灣的“大使館”仍在華盛頓,北京不會派遣任何人到華盛頓。稍後,雙方可能在接近美國的第三國,建立一個定期接觸站。羅傑斯沒有指明第三國是哪個國家,但很可能是加拿大,中國在加拿大已經設有大使館。結果後來選中的地點是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