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天晚上沈劍虹不到安德魯空軍基地去?依照外交禮節,每當一國大使接到歡送或迎接駐在國元首的通知後,他應該親自到場;當駐在國元首訪問的對象是大使所代表的國家,尤須如此。尼克鬆訪問中國大陸,台灣就有些左右為難了。台灣認為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沈劍虹是台灣當局的“大使”,他當晚實在不能前往安德魯空軍基地,但他總得有個托辭。他可以離開華盛頓去訪問一些外地的華人區,出席一場安排已久的演講會,或者,自己在家裏宴客。美國的禮賓人員相當能“體諒”這一點,也就沒有問“大使”為什麼不去機場。
尼克鬆在返國演說中說:“此行的首要目標,是在經曆一代的敵視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建聯係。我們達到了這個目的。”然後他一一舉出與北京達成的擴大文化、教育與新聞接觸的協議;擴大貿易及加強雙方聯係的各種協議。尼克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已對國際行為的若幹準則達成一致的看法,這有助於減少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發生衝突及戰爭的危險。我們均反對任何一種勢力支配太平洋地區。”在這篇講詞中,這句話最清楚地說明了他訪問北京的真正目的――警告蘇聯不要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建立霸權,不然將遭遇到中國與美國聯合對抗的危險。
講話中提到台灣的,隻有下列幾句話:
“至於台灣,我們既定的政策是隨著緊張情勢的緩和,逐步減少我們的海外駐軍;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獲得和平解決時完全撤離軍事人員。”
“我們同意,我們不會在幕後談判另一個國家的命運,我們在北京也確實沒有進行秘密談判,沒有任何秘密的交易。”
“我們達成此行的任務,但並沒有背棄美國對任何國家所做的任何承諾。”
這三段話值得研究外交的學者仔細研究。在第一段中,尼克鬆指的是台灣,但仍說“我們的海外駐軍”將視緊張情勢的趨緩而逐步減少。他為什麼不直說“我們在台灣的駐軍”?在“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獲得和平時完全撤離我們的軍事人員”這句話中,他再度使用模糊的字句。究竟從何處撤離?從台灣撤離嗎?如果是的話,他心中所想的“和平解決”是指什麼?
在第二段中,尼克鬆聲稱“沒有任何秘密交易”。據說,尼克鬆曾私下與周恩來達成一項諒解,如果他當選連任,他將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尼克鬆否認此事,但沒有幾個人會懷疑,尼克鬆確曾留給周恩來這樣的印象。
在第三段中,尼克鬆說,此行與中國達成多項協議,但“沒有背棄美國對任何國家所做的任何承諾”。這或許是事實,最起碼當時如此。但誰能否認,後來卡特總統在1978年12月底通知台灣一年後終止1954年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不是尼克鬆為卡特背棄美國對台灣及澎湖群島的防衛承諾而鋪好了道路?
根據基辛格的說法,上海公報中沒有提到美國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是因為這項條約是針對中國大陸的;美國方麵覺得,在中國的領土上提到這項條約,似有不妥。不過,美國已經以十分明確的措詞告訴中國,美國將繼續信守這項條約。
基辛格又說,他了解這項條約對台灣安全的重要性,他明白美國態度的轉變使台灣的處境困難,但美國未作任何可能廢除這項條約的表示。
基辛格提醒“台灣大使”注意公報中有關台灣的一些措詞,如“美國所關心的是和平解決”,“考慮到這一前景”等詞句;他補充說,這些措詞表示,美國沒有對中國做出任何具體的讓步。中國當然知道美國和台灣之間有共同防禦條約。既然中國並未要求廢止或在公報中提出這項條約,美國何必要這樣做?
沈劍虹提出,為什麼公報全文中都把“中華民國”稱為台灣,而不用台北的正式“國號”?基辛格的解釋更難令人置信,他板起麵孔說,這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純粹是疏忽所致。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顯然尼克鬆一行中的中國專家能力大有問題;但台灣方麵懷疑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上海公報並不是條約或秘密協議,這正是美國方麵盡量使公報語言含混的原因。至於撤出駐台美軍一事,美國早已通知台北,美國準備在1973年內,撤出兩中隊C-130飛機及3000人的部隊,此外並無進一步的撤軍計劃。
關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基辛格透露,周恩來願意跟蔣介石麵對麵晤談,並問美國是否可居間安排。基辛格回答說:“這是你們雙方的事”。美國的立場是既不鼓勵也不阻止北京與台北之間直接談判。在這一方麵,美國絕不會強迫台灣。美國希望台灣,什麼都不要做,隻要按兵不動就行了。
台灣方麵曾刺探基辛格說,周恩來對他從這項公報中所得到的收獲一定很高興。基辛格說,並不盡然。周恩來先是要求把公報中所提到的中國方麵,直截了當的改為中國;美國方麵則堅持要用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避免任何混淆。基辛格還透露,周恩來要尼克鬆立即撤走在台美軍,不再附上什麼時間表或視情況而定之類的條件。據基辛格說,美國方麵不能接受這一點,並堅持要加上若幹限製條件,因此公報中有“考慮到這一前景”及“隨著該地區緊張情勢的緩和”等辭句。
據基辛格觀察,毛、周兩人很可能在五年內去世,屆時中國必有動亂,同時台灣必可安然生存。他不認為中國會在1976年以前用武力攻取台灣。他這樣判斷,可能是以尼克鬆的第二任任期屆滿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