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共內戰時期,林彪領軍東北,他的部隊後來成為朝鮮戰爭中誌願軍的主力。他在1966年至1969年間的“文革”初期,成為權勢最大的軍內人物。由於他的支持,毛澤東才能解除劉少奇的國家主席職務,以及鄧小平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林彪權重一時,使毛澤東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於1969年4月修訂中共黨章,任命林彪為惟一黨副主席,使他順理成章地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毛澤東認為,林彪積極爭取此一職銜,是林彪有一天意圖推翻他的明證。
基辛格的探詢,顯示他對林彪事件以及此事對美國可能有何影響,感到極為困難。他似乎不很信賴美國的情報機構對中國情勢所提出的報告。他表示,這些報告多半是不同程度的無知之談。
在台灣的聯合國大會“會籍”和“代表權”問題上,基辛格保持合理的樂觀態度,認為台灣今年還可以順利過關。他認為即使雙重代表權的提案獲得通過,使中國獲得聯合國大會的會籍和安理會的席位,同時準許台灣留在聯合國大會,中國也不會加入聯合國。他的理論是,中國政府對把台灣逐出聯合國,比對它本身進入聯合國更感興趣。他勸台灣屆時要按兵不動,讓中國作出拒絕的表示。這會改善台灣的形象,顯得台灣是爭執兩方中比較講理的一方。但是,1972年又會如何呢?基辛格未加猜測,隻表示會在聯合國中造成非常值得注意的局麵。
基辛格對台灣官員表示,他在台灣有許多朋友,因此,他對前往北京訪問深感痛苦。他實在很不喜歡這個任務,可是情況如此,他隻能再次前往,別無選擇。這一次去是要為尼克鬆的正式訪問安排細節。根據他目前的時間表,他將在10月25日返國,屆時將再與沈劍虹會麵。
在基辛格第二次訪問北京期間,聯合國大會就中國會籍和代表權問題進行辯論,然後通過議案,將台灣當局的代表驅逐出聯合國。基辛格在這個時刻訪問北京,無疑被各國視為美國改變立場的跡象,認為美國已從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轉而歡迎其加入。盡管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布什發表聲明說,華盛頓希望台灣以一般“會員國”身份留在聯合國中,可是沒人把他的話當真。決定此事是否為“重要問題”的議案被否決後,大會立即通過準許中國加入聯合國。美國策劃的雙重代表權案,根本沒有機會提出。
基辛格後來表示,布什應該把辯論拖延到他從北京返回之後再進行。布什本人顯然認為基辛格不該在那個時候訪問北京,他也的確這麼說過。可是,基辛格卻表示,如果這件事由他負責處理,他會找些理由拖延辯論和討論的進行,甚至借口發生鼠疫或其他大災禍,把聯合國大廈封鎖一星期。
一份極不尋常的奇特的文件
從任何標準來看,1972年2月尼克鬆前往中國大陸的一周訪問,都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曆史意義也很重大。這項訪問的處理方式,也著眼於獲得最大的國際宣傳效果。尼克鬆形容他這次訪問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當然,他沒有說這種改變究竟是好是壞。
尼克鬆和夫人走出專機時,發現飛機扶梯旁邊隻有周恩來和少數幾名官員在場迎接,人們留意到他當時臉上震驚的表情。機場上有儀仗隊,可是沒有歡迎群眾。尼克鬆神情很不自然,而且顯得惴惴不安。他和尼克鬆夫人很快被送進垂著窗簾的轎車,駛離機場。
另一個令人難忘的情景是,尼克鬆和毛澤東在後者群籍羅列的書房中會麵時,尼克鬆表現的“卑躬折節”的態度。他是非常謙虛,且畢恭畢敬的。
一些右翼人士認為,尼克鬆的中國大陸之行是沒有必要的。他至少可以要求周恩來在一個中間地點和他會麵,比如說,在檀香山,他沒有這麼做,反而決定親自前往北京,因此使周恩來證實他們的想法,認為美國已準備和他們進行交易。
基辛格第二次訪問北京返國後,發表看法說,對於林彪事件他毫無發現,因為身為一個訪客,對主人的家務事過於好奇是不適宜的。他也沒有看到北京一帶有任何明顯的軍事活動。他說,他當然沒有辦法獲悉中國大陸其他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至於周恩來的權勢,他認為似乎比7月間他們首次會麵時更為穩固。
當時,尼克鬆表示要與台灣維持友好關係,同時卻積極尋求與中國進行接觸。沈劍虹曾問基辛格,這件事本身是否即含有矛盾之處。基辛格沒有回答,隻重申早先的保證說,美國“絕對不會”出賣台灣,或中止共同防禦條約。他要求台灣不要緊張,這對台灣而言確實困難,可是美國的政策是,不論美國試圖與中國政府進行接觸的努力結果如何,美國都要確保台灣是一個具有存在力量的實體。
基辛格表示,美國此一政策至少在五年內不會有變化,甚至更久,要看世界局勢而定。此外,林彪既已失勢,在此期間中國大陸必然會有變動。
沈劍虹再次會見基辛格是在1972年2月16日,也就是基辛格陪同尼克鬆前往北京之前一個多星期。基辛格說,尼克鬆離開中國大陸後,他會立即派遣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格林前往台北,向台灣提出簡報。他希望台灣不要對尼克鬆的訪問發表任何官方評論。他說,如果華盛頓和台北雙方惡言相向,那正是中國最樂於見到的事情。他向沈劍虹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對中國作任何原則性的讓步。事實上,沒有人預期此行會有任何具體結果。中國方麵無疑先提出台灣問題,可是美國不會接受中國政府的說法。他期望中國了解,美國對台灣的立場,不會因為一次會麵就有所改變。美國政府也不希望台灣與大陸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