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裏根對華政策和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使中美兩國把相互關係作為對付蘇聯的手段的色彩淡化,雖然中美兩國仍然重視雙方關係的戰略意義,但兩國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裏根政府也不再把對華武器銷售和軍事方麵的其他合作當作向蘇聯施壓的手段,而是著眼於通過軍事合作來促進兩國關係的穩定和持久發展。
但到了80年代後期,美蘇關係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裏根在其第二任期不再把中國看作是製訂對蘇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裏根政府仍然承認,良好的中美關係對於美國維持相對於蘇聯的全球地位來說在戰略上繼續是重要的,但在對華關係方麵每時每刻地考慮策略的做法在處理同莫斯科的關係中已不再被認為是有必要或有用處了。這是美國決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因為從尼克鬆以來美國的決策是建立在對華政策對美蘇關係和蘇聯的行動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這種仔細考慮的基礎之上的。
美蘇關係此時進入了一個新的緩和時期,他們恢複了日內瓦武器談判,舉行了兩次首腦會晤,簽訂了中導條約,由此還帶動了整個國際緊張局勢的緩解。
隨著美蘇緩和的出現,中美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正在減少,美國國內對中國在戰略上對美國重要性的懷疑以及那種認為中國更多地有求於美國的看法開始增長。參議員巴裏?戈德華特在國會強調,不應該把“共產黨中國”看作是西方的一筆軍事資產;那種想把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成一支對付蘇聯的有效的威懾力量的任何嚐試,都是對美國的一種非常可怕和非常費錢的挑戰。隨著戰略因素的減少,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正在增長。這就使得美國政府難以在處理中美關係中采取真正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政策。對美國來說,發展中美關係不再是為對付蘇聯威脅的需要,中國因素也不再是美國對蘇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致這種變化的最關鍵因素,是亨利?基辛格和賽勒斯?萬斯所說的出現了“大大改善蘇美關係的戰略性機會”。盡管如此,美國政府仍然相信一個強大、穩定和實現現代化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
“戰略三角關係”的壽終正寢
戰略三角關係時代從亨利?基辛格和周恩來於1971年7月在北京的會晤開始一直延續到1990年。盡管美國、蘇聯和中國對於三角壓力的反應各異,但這個階段的特點在於,在所有這三個國家之間在戰略上的確存在著一種高度的相互依賴性,盡管每一個國家又在三角關係中加進了各自的特殊戰略、意識形態、曆史和國內政治等方麵的特點。
戰略三角關係為美國的對華政策規定了一個框框,在為了對付蘇聯的挑戰而必須進行合作和相應地改變美中談判關係的框架內,美國對華的戰略政策反映了其國內政治、政界上層人士的看法和美國力量的重要性。最根本的是,這種關係是建立在對蘇聯的共同看法的基礎之上的。共同的看法鼓勵了相互妥協並且降低了雙方在次要問題上的衝突的重要性。
戰略三角關係對美國的東西方政策產生的曆史性影響可用這種的話來表示:在尼克鬆執政時期,它成為美國強大的根源;在福特執政時期,它第一次成為增添困難的根源;在卡特執政時期,它成為尖銳內部衝突的根源,卡特政府不得不應付這些困難;而在裏根執政時期,它是美國應付蘇聯正麵挑戰的另一個原因。
尼克鬆和基辛格兩人都非常強調中國對美蘇關係的重要性。尼克鬆曾擔心中美關係的凍結會加快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解凍過程,他提醒布什總統說,如果美國政府不堅定地反對他所說的那些想要對中國政府采取更強硬行動的“一夥奇怪的”話,那麼美國就會“冒促成兩個共產黨大國之間可能是災難性的友好諒解的風險。”基辛格也強調說:“中國對於美國的安全來說太重要了,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感情衝動而拿這樣關係冒險。美國需要中國這樣一種可能的抗衡力來對付蘇聯在亞洲的抱負。”
但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1989年2月訪問中國時,公開表示完全不擔心中蘇關係的緩和,他說這種緩和完全無損於美國的利益。他提出的對此不感到擔心的理由是,中國人“在市場刺激方麵早已開始行動了。”布什說:“對於我們來說,‘玩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當時,布什甚至無條件地支持擬議中的中蘇首腦的會晤。可見,在美國人眼裏,“中國牌”――即使有人仍然有興趣玩――它的價值已經大大降低了。
隨著1989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崩潰以及緊接著的蘇聯的解體,出現了一個比過去小而且相對弱的俄羅斯,使中國失去了對於華盛頓和莫斯科的直接的戰略重要性。正如蘇聯的對外政策曾經為美中和解以及後來美中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一樣,蘇聯帝國的消亡也損害了穩定的美中關係的基本基礎。盡管美中關係仍然是美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麵,但由於雙方合作的戰略基礎的消失,其合作的迫切需要已不複存在。
雖然隨著冷戰的結束,建立戰略三角關係的主要條件之一已不複存在,但另外兩個因素――中國所具有的力量和它在外交上的靈活性――還繼續存在,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冷戰的結束在戰略三角關係壽終正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許多方麵來說,中國迅速增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能力,使中國在與美國打交道時具有了更大的信心,而且中國對於美國為使它改革政治製度和迎合美國國家利益而施加的壓力還采取了蔑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