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的火花,促使國共重開談判。
1940年6月,從蘇聯治療臂傷歸來的周恩來,奉毛澤東之命赴山城重慶,跟蔣介石談判。
周恩來跟蔣介石,已是談判的老對手了。
周恩來在談判中,摸透了蔣介石的脾氣。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會議上,非常生動地刻畫了蔣介石的兩麵性。周恩來如此說:
蔣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不承認統一戰線,實際政策也在那裏限共防共,破壞統一戰線,存在著妥協投降的危險;但目前的方針及形式上還講團結,還主抗戰,還不願造成全國破裂的局麵,這是蔣之意思與政策的最矛盾處,也就是他的政治的特點。
周恩來又分析了蔣介石不會馬上走汪精衛之路的原因:
一、投降將成為汪精衛的尾巴,或許會被迫下野。
二、分裂會遭到國人甚至他部下一部分人的反對,並且不能戰勝中共。
三、日本提出的投降條件太苛刻。
四、國內堅持抗戰的困難還不是完全無法克服。
五、國際的妥協派還不是一定要中國全部馬上投降。
由於周恩來對蔣介石知之甚深,所以有一整套的辦法對付蔣介石。周恩來總結了這麼幾條:
一、在他困難的時候援助他,在他蠻橫時拒絕他。
二、誠懇地批評,具體地建議。
三、影響他左右的進步分子,反對那些落後分子。
四、經過抗戰將領及有正義感的元老造成進步的集團來影響他。
周恩來精於談判之術,他還總結了跟蔣介石談判的若幹“技術”,其實也可以說是藝術:
有利的應立即商定,不要希望將來會有更好的;無利的應該嚴正拒絕,不要拖泥帶水,使他增加幻想;讓步的應該自動讓步,不要等他要求;可能實現的應該適時適當地提出要求,不要過多也不要太少,免致做不到或者吃虧。總之一句話,對蔣不要過存奢望,但也不是一成不變。
這一回,周恩來和蔣介石在重慶重開談判,中心問題便是關於國共摩擦。
蔣介石一開始便說了一番帶骨頭的話:“對於抗戰、團結,我看國共兩黨都是有決心的,任何困難決不畏懼,國共間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但軍事上必須服從命令。”
周恩來馬上來了個針鋒相對:“這要從兩個方麵看,一方麵服從,另一方麵不應拿命令來脅迫。”
蔣介石搪塞道:“這是過去的事了。”
為了解決國共摩擦問題,蔣介石讓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跟周恩來進行具體談判。自然,又是一番討價還價式的舌戰:
周恩來“開價”:八路軍編三個軍九個師,月餉四百四十萬元;
國民黨“還價”;八路軍編三個軍六個師,加三個團,月餉六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