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對於來自中共的抨擊,曾向周恩來解釋道:《掃蕩報》的言論並不代表國民黨,也不代表他自己。
陳立夫也告訴周恩來:蔣總裁已批評了《掃蕩報》,並要各報以後不再刊登這類文章。
其實,《掃蕩報》所說,倒是蔣介石心中的話!
1938年3月,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即“臨全大會”,那基調便是“三個一”。
為了加強領袖的權威,“臨全大會”根據蔣介石的意思,第一次提出了實行總裁製。大會修改了黨章,規定“確立領袖製度”,增設了第五章“總裁”,賦予了總裁以“總攬一切事務”的權力。蔣介石被選為首任總裁,汪精衛為副總裁。從此,蔣介石除了“蔣委員長”、“蔣總司令”、“蔣大元帥”之類榮稱外,又多了“蔣總裁”這一尊稱。
總裁成了獨裁的同義語。蔣總裁成了一個領袖的同義語。蔣介石強調了戰時需要加強領袖的權力,實行了“總而裁之”、“獨而裁之”。
“臨全大會”又決定設立國民參政會,由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組成,以代表國民共同參政,算是在蔣介石“總而裁之”之下的一點民主。
國民參政員共二百名,其中國民黨員八十八名。中共是作為“文化團體”參加的。
毛澤東笑了,他稱中共乃“武化團體”,並非“文化團體”!
不過,既然分配了七個名額給中共,毛澤東也就指定了七位中共黨員作為參政員。
毛澤東所指派的七人是毛澤東、王明(陳紹禹)、博古(秦邦憲)、吳玉章、林伯渠、董必武、鄧穎超。照理周恩來應在其中,可能考慮到女性參議員非鄧穎超莫屬,而夫婦同為參議員又太顯眼,所以沒有列入周恩來。
1938年7月6日,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會議在漢口上海大戲院召開。
毛澤東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他,究竟會不會從延安來漢口出席會議?毛澤東如果來漢口,則意味著國共兩黨將舉行最高級會談。
張學良事件給人們留下的印象畢竟太深了!一年前,當蔣介石密邀毛澤東赴南京時,葉劍英馬上從西安發電報給毛澤東:“毛不必去。”這樣,那一回蔣介石和毛澤東沒有晤麵。
這一回,毛澤東也不去。不去,自然要找個借口。毛澤東的借口頗為有趣,他在致參政會的電報中稱“因齒病及瑣務羈身”!
毛澤東在說罷不去的原因之後,言歸正傳:
寇深禍亟,神州有陸沉之憂;民眾發舒,大有轉旋之望。轉旋之術多端,竊謂以三言為最切:一日堅持抗戰,二日堅持統一戰線,三日堅持持久戰。誠能循是猛進,勿餒勿輟,則勝利屬我,決然無疑。
會議選舉汪精衛為議長。這時的汪精衛集國民黨副總裁和國民參政會議長於一身,其地位僅次子蔣介石。
在中共黨內,張國燾此時已被開除,王明成了毛澤東的政敵。王明自恃出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多年,與共產國際關係很深,常以毛澤東的“上級”自居。他在武漢除了以毛澤東名義發表那次批駁蔣介石“三個一”的談話外,還多次以中共中央名義,也以毛澤東名義發表聲明、談話,卻不事先報告毛澤東,如1937年12月25日王明在武漢發表的《中共中央對時局宣言》,而最“著名”的要算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時,王明起草了《中共中央對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提議》,在報送毛澤東的同時,已送交國民黨了!
毛澤東在延安主持起草的文件到達武漢時,王明居然複電中共中央書記處:
你們所寫的東西既不能也來不及送國民黨,望你們在任何地方不能發表你們所寫的第二個建議書,否則對黨內黨外都會發生重大的不良政治影響……
王明目中無毛澤東,竟然達到這等地步!
中共內部王明和毛澤東的關係日益緊張,如同國民黨內汪精衛和蔣介石的關係日益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