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穴位詳解(3 / 3)

足五裏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大腿內側,當氣衝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仰臥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開2寸處的氣衝穴,再於其直下3寸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皮膚由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稱闊膜,是全身最厚而堅韌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內側比較薄弱,形成隱藏靜脈裂孔或稱卵圓窩。該部深筋膜有大隱靜脈穿過。在窩的外側緣和下緣形成鐮刀形的鐮狀緣。覆蓋該窩的深筋,由於血管神經的穿過呈篩狀,稱為篩狀筋膜,其深麵由內向外排列有股表脈、股動脈和股神經。

【功效】固化脾土,除濕降濁。

【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鬁。陰囊濕疹,睾丸腫痛。尿瀦留,遺尿。股內側痛,少腹脹滿疼痛,倦怠,胸悶氣短。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大腿前側麵。應注意避開股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別名五裏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原名五裏,後《聖濟總錄》更名足五裏,取肝經的冷降水濕及脾土塵埃在此覆蓋五裏之廣之意。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及隨風氣中吹帶的脾土塵埃。由天冷降歸於地部,肝經的冷降水濕及脾土塵埃在此覆蓋五裏之廣。

足,指穴在足部。五裏,指本穴氣血的作用範圍如五裏之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濕及水濕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後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範圍如五裏之廣,故名。五裏名意與足五裏同。

臨床上配三陽絡穴、天井穴、曆兌、三間穴治嗜臥。

陰廉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大腿內側,當氣衝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有旋股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的淺支和深支。

【功效】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少腹疼痛,股內側痛,下肢攣急。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可灸。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運行規律為化雨冷降並下傳足五裏穴。

陰,指陰性水濕。廉,收廉之意。該穴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縮。本穴物質為急脈穴擴而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此水濕風氣散熱吸濕冷縮並聚集穴內,本穴如同肝經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曲骨穴、次髎穴、三陰交穴治濕熱下注之月經不調、白帶多、陰門瘙癢、股癬等;配腎腧穴、大赫穴、命門穴、太溪穴治婦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穴、次髎穴、膀胱腧穴治膀胱炎、膀胱結石。

急脈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衝穴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

【解剖】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

【功效】調肝止痛,理氣導滯。

【主治】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股內側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寒則微灸,熱則逆經推按。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別名羊矢穴,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熱風氣,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風氣,運行規律為循肝經上傳章門穴及陰廉穴。

急脈:急,急速也。脈,脈氣也。該穴意指肝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的風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吸熱上行的弱小陰濕水氣,至本穴後,因受衝脈的外散之熱,此陰濕水氣脹散並化為強勁的風氣循肝經而行,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氣、陰挺、陰莖痛、陽痿;配陰包穴、箕門穴、曲泉穴、足五裏穴治下肢痿癱、小兒麻痹。

章門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側腹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髒下緣,左側當脾髒下緣。

【功效】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別名有長平,脅髎,季脅,脾募,肘髎,肘尖,後章門,季肋。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足三裏穴治蕁麻疹、組織胺過敏症;配天樞穴、脾腧穴、中脘穴、足三裏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脹、痞塊、脅痛、泄瀉、消瘦;配腎腧穴、肝腧穴、水道穴、京門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陽穀穴、氣海穴治肝硬化腹水。

期門

【穴位一找準】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位,先定第四肋間隙的乳中穴,並於其下二肋(第六肋間)處取穴。對於女性患者則應以鎖骨中線的第六肋間隙處定取。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五、六、七肋間神經重疊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於肺下緣處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竇(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麵是膈肌,右側可至肝,左側抵胃體。因此該穴不可盲目深進針。

【功效】健脾疏肝,理氣活血。

【主治】消化係統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腸炎,胃炎,膽囊炎,肝炎,肝腫大。其他疾病:心絞痛,胸脅脹滿,癃閉遺尿,肋間神經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腎炎,高血壓。

【刺灸法】

刺法:

1.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腹後壁放散。

2.沿肋間方向平刺0.5~1.0寸。

3.針刺時應控製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肝肺。

灸法: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鍾。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可灸。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的募穴,肝之募穴,交會穴之一,氣血物質為散行於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運行規律是由穴外進入穴內後循肝經下行。

臨床上主要有以下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氣;配肝腧穴、公孫穴、中脘穴、太衝穴、內關穴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鬱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