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為肝經風氣經過之處,氣血的運行為動而不居,故為肝經經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膽腧穴、陽陵泉穴、太衝穴、內庭穴泄熱舒肝,治黃疸、瘧疾;配足三裏穴、陰廉穴治陰縮入腹、陰莖痛、遺精、淋症、小便不利。
蠡溝
【穴位一找準】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麵的中央。正坐或仰臥位,先在內踝尖上5寸的脛骨內側麵上作一水平線,當脛骨內側麵的後中1\/3交點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皮膚有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疏鬆,內行有淺靜脈、皮神經和淺淋巴管。大隱靜脈與隱神經伴行,並起自足背靜脈網內側部,經內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內側麵上行。下肢的淺淋巴管起自足趾,於足背、足底彙成淋巴管網。大部分淺淋巴管沿大隱靜脈及屬支彙入腹股溝淺淋巴結。僅小部分淺淋巴管,沿小隱靜脈彙入膕淋巴結。當針刺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後,可直抵無肌肉保護的脛骨骨膜。或經脛骨內側,直抵骨後小腿三頭肌中的比目魚肌。該肌由脛神經支配。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止帶。
【主治】脛部酸痛;月經不調,陰癢,陰挺,疝氣,睾丸腫痛;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梅核氣,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動過速等。
【刺灸法】
刺法:
1.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2.沿脛骨後緣向上斜刺1.0~1.5寸,酸脹感可放散至膝。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蠡溝穴是肝經的絡穴。凡是與肝有關的疾病皆可使用。下麵是肝經絡脈特有的疾病。《靈樞·經脈》說:“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中都
【穴位一找準】中都穴位於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麵的中點或脛骨後緣處。
【解剖】在脛骨內側麵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身經的中支。
【功效】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主治】脅痛,腹脹,泄瀉,疝氣,小腹痛,崩漏,惡露不盡。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足厥陰肝經的絡穴。中都穴的中字指體內運行;都指先君之舊宗廟,在此指對側的肝髒。中都指刺激該穴後的經絡感傳不但可以到達同側肝經和肝髒,還可到達對側的肝髒。
現在臨床上用針刺中都穴治喘咳,都穴乃八邪穴之一,主治煩熱目痛、毒蛇咬傷等。我們在臨床護理中觀察到針刺中都穴治療喘咳,效果甚佳。中都穴按摩,中都穴是水氣流動暢通的經穴。按摩中都穴可消除水毒,去除腿部的冷氣。同時也可刺激生殖係統,使循環流暢。
其方法如下:
1.取穴:主穴中都穴(中指與無名指縫赤白肉際)。配穴合穀、內外關。
2.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撚轉補瀉等。留針2~5分鍾。一周為一個療程,左右手可交替針刺。
穴位詳解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衝刷而成的小溝渠。該穴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後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淌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
膝關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的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解剖】在脛骨內側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功效】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主治】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曆節風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別名陰關穴,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運行規律是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小部分水氣吸熱後橫向飄行於曲泉穴。
膝關:膝,指穴在膝部也。關,關卡也。該穴意指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中都穴傳來的陰濕水氣,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無力上行而沉降於下,隻有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繼續上行,本穴如同關卡一般阻擋滯重水濕的上行,故名。陰關名意與膝關同。
臨床上有以下配伍:配足三裏穴、血海穴、陰市穴、陽陵泉穴、髀關穴、伏兔穴、豐隆穴治中風下肢不遂、小兒麻痹等;配委中穴、足三裏穴治兩膝紅腫疼痛。
曲泉
【穴位一找準】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解剖】在脛骨內髁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布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
【功效】疏肝解鬱,調通前陰。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頭痛,目眩,癲狂,膝臏腫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穴位詳解
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厥陰肝經,肝經合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丘墟、陽陵泉治膽道疾患;配肝腧、腎腧、章門、商丘、太衝治肝炎;配複溜、腎腧、肝腧治肝腎陰虛之眩暈、翳障眼病;配支溝、陽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脹痛、疝痛;配歸來、三陰交治肝鬱氣滯之痛經、月經不調。
陰包
【穴位一找準】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屈膝正坐或臥位,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處取穴。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皮膚由股內側皮神經分布。皮膚薄,皮下組織結構疏鬆。大隱靜脈由股骨內側髁的後方漸行於大腿前內側。針由皮膚、皮下筋膜於大隱靜脈外側,穿深筋膜,於縫匠肌內側入內收肌。在縫匠肌的深肌,有股動脈、股靜脈與隱神經從股膕管下口入膕窩。縫匠肌由股神經支配,內收肌由閉孔神經支配。
【功效】調經止痛,利尿通淋。
【主治】
1.泌尿生殖係統疾病:月經不調,盆腔炎,遺尿,小便不利。
2.其他疾病:腰腿痛,骶髂關節炎,腰肌勞損,腹股溝淋巴結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周圍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鍾。可灸。
穴位詳解
陰包:陰,水也。包,收也。該穴意指肝經的水濕之氣在此為雲集之狀。本穴物質為曲泉穴傳來的弱小陰濕水氣及足五裏穴外滲下行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天地二部水濕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經水濕的包收之地,故名。陰胞名意與陰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