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穴位詳解(1 / 3)

《聖濟總錄》reference_book_ids\":[7317562693613784126,731420183403639914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針灸甲乙經》reference_book_ids\":[7317850514278845451,7145386196342934536,7339821105290431550,6883429343813438477,73164541511587789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足厥陰肝經穴位詳解

大敦

【穴位一找準】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大敦穴位於大拇指(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及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

【功效】調理肝氣,鎮靜寧神。

【主治】疝氣,遺尿,崩漏,陰挺,癇證。現多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精索神經痛,陰莖痛,糖尿病。

【刺灸法】淺刺0.1~0.2寸。可灸。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足厥陰肝經的井穴。

大敦:大敦,即大樹敦也,在此意指穴內氣血的生發特性。本穴物質為體內肝經外輸的溫熱水液,而本穴又為肝經之穴,時值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後蒸升擴散,表現出春天氣息的生發特性,如大樹敦在春天生發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臨床上有以下配伍:配太衝、氣海、地機,有疏肝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氣;配隱白,直接艾炷灸,有補益肝脾,調理衝任的作用,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配百會、三陰交、照海,有調補肝腎,益氣固脫的作用,主治子宮脫垂。

腳拇指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髒、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鍾,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複10次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行間

【穴位一找準】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指、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指邊緣。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蹠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功效】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主治】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髒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黏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疭,失眠,口苦,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按摩:用大拇指指尖掐。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足厥陰肝經的滎穴。

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行間穴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還可以治療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同時它還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

太衝

【穴位一找準】取太衝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指、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即是太衝穴。

【解剖】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功效】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幹,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可灸。

穴位詳解

太衝穴是人體的一個穴道,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經輸穴、原穴,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衝行,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其性熱燥,循肝經上傳中封穴。

太衝:太,大也。衝,衝射之狀也。該穴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衝行。本穴物質為行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衝散穴外,故名。大衝名意與此穴同。

肝經腧:腧,輸也。本穴物質為熱脹的風氣,在本穴為輸出之狀,故為肝經腧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大敦治七疝;瀉太衝、補太溪、複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穀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腧、膈腧、太溪、血海穴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腧、肝腧治癲狂癇。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髒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衝穴找到形質。

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主怒。生氣指的就是發火,或鬱而不發,或幹生悶氣。人體能量在“怒”時,往往走的是肝經路線。太衝是肝經的原穴,從理論上講,原穴往往調控著該經的總體氣血。人生氣之時,肝也會受到影響,太衝這個肝經的原穴便會顯現出一些信號,表現為有壓痛感,溫度或色澤發生變化,對外界更為敏感,甚至於軟組織的張力發生異常。

中封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

【功效】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主治】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胸腹脹滿,腰痛,足冷,內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穴位詳解

足厥陰肝經穴。在足背側,足厥陰肝經的經穴。別名懸泉穴,氣血物質為勢緩的風氣,性涼,肝經風氣在此勢弱緩行並化為涼性水氣,運行規律一是擴散於肝經之外,一是循肝經上傳三陰交穴。

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該穴意指肝經風氣在此勢弱緩行並化為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太衝穴傳來的急勁風氣,由於本穴位處足背之轉折處,急勁風氣行至本穴後因經脈通道的彎曲而受挫,急行的風氣變得緩行勢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