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3 / 3)

王文謙輕歎一口氣道:“韓謙是要正其父之名,還是鳩殺逆後惡宦以泄私恨,雖然會有糾結,但最終並不令人意外——我剛才在想的,是世子他的心思,年後似乎活絡了許多啊?”

“大人在想這個啊?世子他入京為質,心裏怎麼都少不了怨氣,現在政事堂諸公有求於楚州,世子不想困居王府之中,想要有所作為,心思活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殷鵬道。

“年節前後這五六,傳入王府的消息,也未免太密集了啊?”王文謙蹙著眉頭問道。

“有什麼不對勁嗎?”殷鵬想了想,道,“不管有什麼不對勁,世子在信王麵前話,也沒有多少分量,倘若真有人故意往這邊散播消息,怕也是發揮不出什麼作用來……”

“世子在信王麵前話到底管不管用,這也隻是各人心裏猜測的事情,又或者幕後之人的用意就在這裏——當然,這與我們也沒有什麼關係,不去管什麼不對勁,明日我們真是要出去找宅子,這邊也實在是太擁擠了一些,而再拖下去,我耳朵都快被那婆娘嘮叨起繭子了。”這麼多消息,有關李秀遣人見李磧這事,最叫王文謙起疑,但他此時也隻是哂然一笑,叫殷鵬將一副紅染宣紙遞給他,裁出一塊,拿漿糊粘到紮成兔子形狀的竹籠子上……

…………

…………

在刻意引導之下,絕大多數官員都還休沐在家、安渡年節之際,信王楊元演欲使趙臻出兵武關以迫使棠邑軍兵馬撤出鄧均二州之事,在金陵府的各家府邸宅舍之間傳得風風火火,跟真的似的。

而這時候黔陽侯為謀鄧均二州,以便被朝廷抓住把柄,甚至不惜暫時放棄父仇,也要將逆後、章新春等人送入金陵受審的消息也在暗中流傳開來。

這兩種消息,也將年節時的金陵城搞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擔心朝廷與棠邑的關係緊張起來,這日子又沒法過得安生了。

太和二年的元月十日,韓謙便在棠邑正式頒布動員令,著孔熙榮在鄧均二州,收編年前投降的兩州所有兵戶精壯,將西北行營軍從當前的兩萬,直接擴編到三萬兩千眾;並使蘇烈作為先鋒將,在接到令函之日就率前鋒軍即日起出武關,進入商洛地區,與李磧所部及梁洛王朱貞所部會合,打擊敵軍在商州北翼的防寨,為大軍商洛攻入渭南、進攻雍州打開通道。

除此之外,原駐守淮陽、東湖、棠邑的三旅精銳,都要在原先之前的基礎之上,容納屯田兵各擴編到八千人馬;除了趙啟、林宗靖所部水步軍繼續駐紮東湖、棠邑等地,馮璋、何柳鋒兩部兵馬一邊擴編,一邊北移到石梁及霍邱兩地,加強淮河沿岸的防禦。

並以周憚為首,以馮宣、溫博、韓東虎三人為副將,組成一萬八千精銳戰兵及兩千匠師營的先遣行營軍,經蔡汝兩州北上,進入河洛,準備協助梁軍出華州,從東翼進攻雍州。

與此同時,韓謙上疏金陵稟明此番兵馬擴編調動以攻雍州之事,並敦請朝廷提前撥付今年的八十萬石糧草,以補此番用兵軍資之不足。

同時奏疏裏也稟明東湖已經下令要求赤山會分布各地的商船,第一時間全力收購淮西所緊缺的戰略物資,然後集中到東湖、棠邑、淅川河口等三地,支持後續的戰事消耗。

因此,赤山會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船舶會高度往東湖、棠邑、淅川等地高度集中,還要請諸州縣給予方便。

元宵節都還沒有過去,河淮戰事尾聲還沒有徹底消除,棠邑諸部將卒剛剛經曆河淮戰事休整才兩個月,便再一次將兵馬擴編十萬以上,並有五萬精銳兵馬從武關道及函穀道兩路協同梁軍進攻雍州,仿佛一顆巨石砸入平靜的湖泊之中。

近在咫尺的棠邑,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兵馬擴編調動,特別是赤山會的商船陸續往淅川、東湖、棠邑三地集中,各方密報早兩就傳入金陵城裏。

沈漾與楊致堂、楊恩、鄭榆、張潮等人正在猶豫是先派人緊急趕往東湖質問其事,還是先下令諸州縣加強對赤山會過境商船的盤查、留滯。

秦問這時候拿到棠邑遣人遞過來的奏折,走進政事堂,“忿憤”不已的有力揮動手裏的奏折,朝廳堂裏的眾人道:

“韓謙為謀奪鄧均二州,如此壓榨兵力,當真可以是稱得窮兵黷了!”

今日在政事堂值守的是鄭榆、黃惠祥、張潮三位參知政事,但張憲、周啟年作為中書舍人,平日就在政事堂應卯,他們神色沉重的從秦問手裏拿過棠邑奏折閱覽。

他們作為中書舍人,照規矩地方直接送入尚書省的奏折他們要先過一遍,不重要的事分送到諸部院司擬議,諸部院司不能決定的奏折才會交給政事堂值守的參知政事覽閱給出一個初步的處理意見,最後才會彙總到沈漾及兩宮太後處,而軍國要政,還要在政事堂召集樞密會議議決。

張憲對秦問的話深信不疑,因為昨夜裏他在信王府楊致堂那裏,剛剛得到內線傳回來的消息,是梁軍此次邀棠邑助攻雍州,條件是棠邑助西梁軍奪回雍州等關中腹地,而西梁軍則將蔡州以及潁州西部地區割讓給棠邑。

換在其他時間,棠邑得蔡州、潁州兩州的價值不大,但蔡、潁兩地劃入棠邑,將使鄧均兩州更緊密跟棠邑連在一起。

諸多消息彙集到一起,便由不得他們不信了。

而一旦他們信以為真,眼睜睜看著赤山會成百上千艘商船以及成千上萬的船工水手往淅川、東湖、棠邑三地集結,反應也就遲疑起來,沈漾、楊致堂也隻是下令各地盯著赤山會的動向。

短短十數日時間,赤山會在淅川、東湖、棠邑三地集結的船工、水手規模超過四萬人,而大舟船更是多達兩千餘艘。

這一消息傳到金陵,沈漾、楊致堂等人才恍然驚覺到赤山會短短六七年的時間,竟然發展到如此規模,沒想到鹽鐵轉運使司所掌握的情報早就過時,一直以為赤山會的船工、水手規模僅有七八千人。

由於赤山會的商貨船以及船工、水手,平時都分散於大楚諸州縣的溪河湖江及諸多大碼頭運輸商貨,沒有誰察覺到這一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