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萬國來朝啥的(2 / 3)

即將爆發的幹旱,受災區域包括整個西北,關中也被包含進去,再來就是取消州這個行政單位之前的並州、代州、司州、兗州、幽州和冀州局部、豫州局部、青州局部,等於是偌大個漢國的三分之一全是受災範圍。

在整個元朔七年,漢國中樞忙碌的事情太多,最為關鍵的卻是估算本土可產糧區,長江以南大力開發荊楚之地(湖南以及湖北),對於荊楚之地的開發效果是有,可能夠得到多少產出真沒有多少普。

除開不受幹旱影響的長江以南之外,對於原先的徐州也是重視水利建設。

徐州在東漢就是一個大糧倉,後麵雖然一再遭受戰爭破壞,可是等待歸屬劉彥管轄之後一直都在恢複,在這一次即將爆發旱災的特殊時節下,也是一個被期待的產糧區。

再來,巴蜀之下也確定不會遭遇幹旱影響,隻是巴蜀隻有一處平原是產糧區(既成1都平原),基本是作為巴蜀自給自足的保證。

對於漢國來講,沒有什麼事情比即將爆發的旱災更加值得重視,想方設法獲取糧食也就成了關鍵。

任何一個中原王朝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都不強,很多朝代都是因為爆發天災而導致滅亡。在天災爆發的時候,曆朝曆代極少能夠拿出什麼有效的方法,哪怕是有足夠的儲備糧食,實際上因為道路的原因,再加上官員貪腐,真正能夠送往災民手中的基本也沒多少。

細數下來,中原各朝代對天災抵抗力最強的是被稱作弱宋的那一代,兩宋在麵對天災時是以收編災民組建廂軍為主要手段,廂軍其實就是將災民集中起來進行有效管理,減少天災爆發後流民泛濫,也是遏止野心之輩蠱惑和收攏災民幹些改朝換代的大事。

兩宋是不是被廂軍拖垮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兩宋有著很盛行的海上貿易,有相關數據證明兩宋期間不斷從海外購進糧食,這個也是兩宋人口爆炸和商業發達之後,國內卻是沒有出現明顯缺糧的原因。

劉彥沒有準備去幹收攏災民組建廂軍的事,他拿出的方案是組建建設兵團,說白了就是將受災區域的人集中管理,雇傭他們進行各種建設,達到以工代賑的目標。

“災難無可避免,自然是要借此機會完善國內交通。”紀昌說的是對於國內交通規劃,主要是丞相府牽頭,太尉署、禦史府、廷尉署、大理寺……等等一應部門都有參與:“初步的規劃是,東、西、南、北個邊疆都將建設一條直抵都城的國道,南方通常都城以及西北通往都城的這兩條會最先建設。”

在規劃中,南方的起點是在建康,橫跨長江經由廬江郡、汝陰郡、陳郡、潁川郡、襄城郡、滎陽郡到弘農郡,在潼關與各條樞紐道路會合,再往關中方向就是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三千八百裏。

另一條的起點是在敦煌郡(陽關),將會貫穿晉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興郡、武威郡、廣武郡、隴西郡、南安郡、略陽郡、扶風郡直抵長安新城,總長度超過四千五百裏。

要是由南到新長安和由北到新長安的國道建設起來,一條貫穿西北到東南的國道也就出現,預示著漢國對西北和東南統治的穩固,也將開創曆史上的第一個偉大成就,那就是建設一條總長度超過八千裏的國道。

“我們已經做好了相關的準備。”紀昌今年三十九歲,本來看著就顯老,太多的政務壓在身上,操勞多了就更顯老態,精神頭看著卻是不錯:“計劃以各郡分段建設為主,最後再將各段道路進行相連,預計能在十五年之內將兩條道路建起來。”

旱災當然不會困擾漢國十年,初步猜測是三年左右,先行投入道路建設的人員將是以六百萬人為起點,後續必然會逐漸減少建設人員。

丞相府做出十五年規劃,前三年人力最充足的時候會是建設高峰期,災民的主要投入是沒什麼危險性的平坦地段,開山劈林之類的將由軍方和奴隸來完成。用十五年來建設,考慮到的是災民後續會逐步遣散,將會是使用奴隸作為建設主力,以徭役人員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