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這款戰艦擁有更久的自持力,用於海外部署的話,可以有效的降低海外部署所需要戰艦的數量以及成本。
除了桂林級護衛艦外,海軍對巡洋艦也是做了一定的改進,基本原則就是保持現有的火力,增加作戰自持力,最後搞出來了大員級巡洋艦。
該艦的排水量達到了四千五百多噸,這排水量咋一看有點嚇人,比原來的主力巡洋艦戈河級巡洋艦足足大了兩千噸。
但是火力其實隻有兩門一百五十毫米主炮,四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四門七十五毫米副炮。
這火力,還不如兩千五百噸的戈河級巡洋艦呢。
更別說和當年裝備了足足六門一百五十毫米艦炮的西印級巡洋艦相比了。
防護依舊采用穹甲加煤場設計,中規中矩沒啥好用的。
動力係統也是中規中矩,最大航速十八節。
火力和防護以及航速都是對不住它的噸位……
但是,作戰持續能力卻是強悍的很,續航力八千公裏不說,彈藥儲備超級多,糧食和淡水也多,官兵們的居住生活空間也相當不錯。
不管是桂林級護衛艦還是大員級巡洋艦,這都是大乾海軍前沿戰略的產物。
其設計思路就不是為了爭奪製海權和敵軍海軍進行廝殺,而是為了能夠在海外長期部署,對敵軍陸地目標進行炮擊。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艦炮雖然少,但實際上都是長身管的新型艦炮,采用的新型火炮都是一百五十毫米四十倍艦炮,一百二十毫米四十倍艦炮,七十毫米四十五倍艦炮。
這都是為了能夠炮擊更遠的地麵目標,擴大海軍對陸地攻擊的覆蓋範圍,以實現以海製陸。
當然了,雖然海軍連續搞出來了桂林級護衛艦和大員級巡洋艦這兩種明顯用於海外部署的遠洋戰艦。
但是對於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依舊保持了爭奪製海權的目標,雖然現在還沒有敵人,不代筆以後沒有不是。
因為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設計還是傳統的設計,注重火力,防護,機動三大要素,隻是這兩種戰艦大乾海軍已經是造的很少了。
基本上隻保持著一艘戰列艦以及一艘裝甲巡洋艦在建的速度,已經建成服役的也不多。
實際上目前為止,大乾海軍隻擁有五艘戰列艦現役,一艘在建。三艘裝甲巡洋艦現役,一艘在建。
而大乾海軍的既定規劃是保持六艘現役戰列艦、六艘裝甲巡洋艦,並要求艦齡在十八年以內。
至於早些年說的什麼幾十艘主力艦的規劃,海軍已經是選擇性失憶了……
如今海軍的遠洋戰艦方麵,選擇了主動縮減規模,以單艦持續作戰能力的提高來補充,以控製全球海域,同時達到以海製陸的目的。
但是在淺水戰艦上,大乾海軍方麵卻是選擇了持續擴張。
同樣是前沿戰略框架內的造艦計劃裏,近海內河等淺水戰艦的造艦計劃是最多的,同時也是規模最為龐大的。
首先是近海戰艦方麵,海軍要求吃水淺、火力強等特點外,還需要容易維護、靈活、使用成本低等諸特點。
因為這些近海戰艦,實際上絕大部分也是會部署在海外的,同時這些近海戰艦其實也是大乾海軍在海外部署最多的艦種,日常任務是比較頻繁的。
各類的淺水戰艦就比較多了,海軍建造的淺水重炮艦,最大的噸位都達到了三千多噸……
不過主要的還是八百噸級別的近海巡邏艦以及五百噸的內河炮艦。
此外還有三百噸級近海巡邏艦以及內河炮艦,百噸級近海巡邏艦和炮艦等。
整體上覆蓋了近海以及內河的作戰需求。
隻是海軍為了搞這個前沿戰略,和陸軍鬧出了大矛盾,最近兩年陸軍作為回應,擴大了海上運輸師的規模,同時還極大擴大建內河戰艦。
搞到現在,楚行都是被海軍和陸軍的這些破事弄的有點頭痛。
海軍搞以海製陸不是不可以,但是幹啥要搞幾十噸的內河戰艦,然後深入到多瑙河作戰啊。
陸軍搞點內河戰艦很正常,但是你想要搞個兩三千噸的陸軍武裝運輸艦這就扯淡了,你來看看,這設計圖上足足有六門一百五十毫米的後裝艦炮,十八節的航速,這那裏是運輸艦了?
眼看著海軍那邊又掀起了一番什麼內河戰艦的造艦計劃,陸軍也是折騰了要擴編三個海上運輸師的規劃。
楚行終於是忍不住了,他把陸海軍的幾個大佬都叫過來,也沒破口大罵之類的,楚行在臣子麵前那已經是好多年都沒有發過飆了,不會因為這種日常事務就發飆的。
楚行隻是把他們叫過來,然後自己坐在上頭眯著眼,並給這些陸海軍留下一句:“這人都來了,有什麼事說開了,總能商議出個解決辦法來不是……”
然後陸軍和海軍就是吵起來了,半個小時後嗎,眼見他們依舊沒能得到一個結果來,楚行留下一句:“既然解決不了,那麼就回去吧!”
讓他們離開後,楚行吩咐了下去,陸軍一切建造擴張海上運輸師的計劃全部暫停,海軍那邊搞什麼小噸位內河戰艦的計劃也全部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