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廉價貨運,馮氏航運公司在貨運市場上一直都是占據了相當多的一部分份額。
這也更是讓馮氏航運公司認識到了,航運這玩意要賺錢,要市場份額,就要船大!
船隻大了,才能裝運更多的貨物,才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每噸貨運成本。
這也是直接推動馮氏航運公司在數年前就啟動萬噸貨輪計劃的直接原因。
到目前為止,馮氏航運公司已經是有九艘萬噸以上的散裝貨輪投入運營,同時還多艘正在建造當中。
甚至他們還在籌劃建造兩萬噸以上的大型散裝貨輪。
別看這兩萬噸很大,實際上技術難度並不高。
因為貨輪嘛,也不追求航速之類的,要的隻是裝貨多。
所以動力性能要求很小的,哪怕是兩萬噸的貨輪,其動力頂多也就幾千匹馬力而已,還比不上一艘幾千噸的客輪呢。
船體要求也簡單,也不需要大噸位豪華客輪那樣那麼多的裝飾。
因此整體技術簡單,成本也低。
要不然馮氏航運公司也不會短短幾年內,就一口氣服役了九艘萬噸貨輪,在建多艘,現在又打算搞兩萬噸以上的貨輪了。
馮氏航運公司的發展策略,也可以看成是帝國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那就是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海上貿易成本進一步降低,航運企業為了保持利潤,不得不追求更大噸位的貨輪,以更多的運輸量來降低單位成本,並提高整體利潤。
這麼做的不僅僅是馮氏航運公司,長江航運公司等大乾帝國一大票的航運公司都是看到了這種局勢。
如今新建造的遠洋貨輪,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萬噸以上的貨輪了,至於隻有幾千噸的貨輪,估計以後也就隻能跑一跑本土沿海航線了。
不過還被說,其實本土沿海航線才是帝國航運業的大頭!
遠洋運輸聽起來高大上,但是在帝國的航運市場裏並不占據主要的份額。
帝國本土沿海航線,其實範圍很大,真說起來的話,更嚴格上來說應該是西太平洋航線。
帝國東亞大陸沿海、東海省、南洋半島沿海、南洋諸島、澳洲,這些地方可都是本土沿海地區。
所以,大乾人口中的本土沿海航線,不僅僅是說東亞大陸沿海的這麼一小段,實際上包括了整個西太平洋海域的各條航線。
而這一地區,才是帝國航運業的主要市場!
當柳河巷號滿載著上等小麥,準備返回本土的時候,苗明坤也是成功的親自押送了一大片的采礦設備抵達了華南礦務公司在五湖省的煤礦區。
這煤礦其實距離西湖城沒有多遠,之前在美洲礦務公司的時候也是進行了小規模的開發,因為這煤礦是比較難得的露天煤礦,煤礦品質也是相當不錯。
隻是以前美洲礦務公司隻能高價雇傭移民人工開礦,成本巨高,所以別說賺錢了,那都是一年比一年虧。
但是現在政策改變了,那麼一切都變的不一樣了,不管是成本和產量,都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大批機械設備運抵後,等工程師們安裝調試完畢,那麼就可以用機械代替大量的人力開采煤炭,這成本瞬間就能夠降低下來一大截,同時產量也會大幅度的增加,用以滿足美洲地區的煤炭需求。
要知道,之前美洲地區空有大量的煤炭,但實際上大量用來都還得從歐洲運輸過來!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
最大的原因就是美洲本體人工采煤成本太高!
而歐洲那邊的煤炭,主要是英倫三島出產,那裏的煤礦也都是大乾的大型礦務公司所控製,並和當地土著合作開發,當地土著的薪水低多了,哪怕是後續加上運輸的運費,也比美洲當地開采的煤炭便宜很多。
這,也是包括北美洲在內的很多大乾海外領地的礦產資源難以開發的原因。
不是品質不夠好,不是儲量不夠豐富!
而是成本太高!
大乾帝國明確規定,任何大乾控製區內,都不得有土著的出現,所以那些礦務公司要想開采礦產,隻能雇傭帝國子民。
而雇傭帝國移民去開礦,工資可不低,甚至比在本土雇傭人工開礦的費用還要高,並且是高的多。
人工成本昂貴,又不能用先進的機械設備,所以開采各種礦產也就成為了不可能。
而土著控製區裏的開采成本就低多了。
英倫三島上的煤炭資源豐富,土著勞動力資源也不少,同樣的手工開采,成本就很低了。
但是現在卻是變了,當大量的機械設備安裝調試完成後,雖然雇傭的礦工還是原來這麼多,但是產能卻是瞬間暴漲了十幾倍!
這是什麼概念?
這意味著煤炭的成本也會大幅度下降!
第一天的是生產的時候,苗明坤帶著一票公司高層,陪同著五湖省巡撫劉新乾視察,並解釋道:“如今我們煤礦的產能比以往提高了至少二十倍,同時還有產能繼續增加的潛力!”
“成本上,如今我們的售價可以做到比歐洲煤便宜至少百分之十五以上,後續等設備調整完畢,生產進一步熟悉之後,這個數字還能進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