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這個後續,有點神奇啊!(2 / 2)

其實,當下沒有人任何一個國家能在什麼事項上做到精確,有個不靠譜的數據都算不錯,更多壓根就是兩眼摸黑。

智氏……,以後應該說唐國了,一旦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能夠增加二十多萬頃的良田,必將會成為支撐智瑤一再發動國戰的底蘊。

當然不是隻依靠“邯鄲”以東或大河周邊的農業區,肯定要將其它區域的產糧區算上。

不能忽視原來的齊國有多少人口,他們不可能全部依靠向外購買糧食度日,維持將近兩百萬人口的口糧不是那麼幹的。

在之前,智氏就已經在統計齊國到底有多少農田,一時半會很難搞得清楚,唯一弄明白的就是舊有齊國的桑麻田多到恐怖的程度。

那是自然的事情,誰讓齊國曾經是個紡織大國,想要獲得足夠原料,怎麼可能少了桑麻田呢?

原先的智氏也是那種情況,桑麻田的數量極多,後來才在智瑤的幹涉下逐漸改為產糧用田,多少則是影響到了智氏對桑麻的獲取,進而減低了智氏的紡織產業。

沒有什麼是十全十美的事情,差別在於人怎麼去選擇和布置。

智瑤後麵將桑麻田部署到河北去了,事實證明則是一個絕佳的做法,原因在於那片區域的降水量太過充足,大量的桑麻田能夠對改變地理環境起到作用。

人口方麵?唐國的人口約在四百七十萬左右,以數量而言算是各諸侯國中的最多。

能夠有那麼多的人口,自然是智氏接連吞並了那麼多的國家以及家族,僅是滅掉魏氏就能增加五十萬左右。

戰國初期的四百七十萬人口,無疑是一個比較恐怖的數字,看就看智瑤能不能消除掉舊有各國在黎庶心中的地位了。

想著事情的智瑤幾乎沒有在聽鍾全跟罕達進行會談。

現在智瑤已經是一國之君,該有的排場要整起來,怎麼能夠親自與人商談國事呢?

負責跟罕達溝通的就是鍾全。

而鍾全接下來會在唐國獲得高位,卻不是執政之類的玩意了。

“姬周本就執行三公九卿製度,隻不過是未完整版。唐國的建立還是有些倉促,隻是不能延續當前各諸侯國的做法,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智瑤在想的就是這個。

三公九卿確實是出自姬周王朝,後來在西漢才全麵完善。

說這一次立國太倉促,主要是智瑤還在使用什麼製度上猶豫不決,以至於國家是建立了起來,不確認使用什麼製度,導致官職方麵還沒有任命,僅是給予了高規格的待遇。

按照其餘人看來,唐國除了繼續走諸侯國的製度,還能是什麼呢?

“肯定不適合用三省六部,目前沒有那麼多的人才,哪怕湊數也湊不出所需要的人員,再則湊數還不如沒有。”智瑤看到罕達站了起來,停止思考將注意力收回來。

“如此,臣告退。”罕達對智瑤行禮。

怎麼罕達會對智瑤用“臣”自稱?這樣沒錯,不管鄭君易還是唐君瑤,他們都是周天子的諸侯之一,等於各自的臣子不歸對方管,該是“一家人”就是。

另外,怎麼變成了鄭君易?那是鄭君勝已經薨逝了。

在當前的局勢下,除非是極少數的國君,要不然薨逝很難引起列國的注意。

鄭國依舊是二流強國,然而鄭君勝的薨逝時機有點不對,大家全被楚國的會盟以及智氏化家為國吸引,派個使節前往吊唁的流程會走,其餘很難奢望了。

在楚國沒有牽頭組建聯軍攻打唐國的這種背景之下,鄭國更換了一國之君,並且迫切希望能夠跟新生的唐國有一個不錯的開始。

“君上。”鍾全用新稱呼心裏多少有些別扭,一定不會表現出來,頓了頓之後才繼續說道:“鄭國願以‘燕’地置換‘祭’地。”

這個“燕”地指的是原先的南燕。

智瑤笑著點了點頭,說道:“如此便好。”

唐國有“虎牢”這個戰略要地,有沒有“祭”地並不重要。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個“祭”地沒有難以攻打的山川險地,唐國不想過分刺激鄭國的話,沒有餘力去重新恢複生產,開發了也可能毀於戰火,置換“南燕”會是一個妥善的選擇。

對唐國來講“祭”地無關緊要,但是對鄭國來講“祭”地是“新鄭”的北麵門戶,進行置換有利於唐國接下來跟鄭國的邦交關係。

鄭國這邊的人離開。

一直在等待的韓庚立刻求見了。

韓庚行禮之後,說道:“庚不為晉正卿。”

一句話而已,說得智瑤很明顯的愣住了。

智瑤問道:“如此,庚欲何為?”

韓庚沒有絲毫的猶豫,說道:“入唐!”

再講一遍。

什麼玩意來著?

老實說,智瑤有預料過這種情況,隻是沒有想到真的成了這樣,一時間有點沒能反應得過來,給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