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越來越亂是很多人早就察覺到的事情,短短二三十年之內好多國家一再大亂,另外幾個國家不是消失,便是成為隻能維持對先祖繼續祭祀的袖珍小國。
要說讓多數人覺得什麼才是大事件的話?肯定是齊國的滅亡,再來就是趙氏篡奪代君一係的國祚,以及媯姓陳氏拿齊國的地盤借殼複國了。
那樣說起來,智氏即將得到來自周天子的冊封,隨後極可能會建立自己的國家,好像不是那麼“於理不合”的樣子?
關於某個國家兼並誰,哪一段時間被滅的國家突然又複立,類似的事情在春秋早期能夠找到很多的例子。
既然已經有了舊例,再發生一次好像不顯得那麼突兀,尤其是有趙氏和田氏的操作在前,智氏強大到那份上,以至於智瑤想要恢複祖宗基業,真不值得奇怪呀!
從某些方麵來講,智瑤想要恢複祖宗基業還是需要得到讚賞的事情。
原因?這是一個擁有存亡續絕觀念的時代,荀氏本就是原國的公族。
那個原國是怎麼沒的?史書記載原國與晉國交戰,當時的兩國的國君立下賭約,後來原國打賭輸了,原國之君願賭服輸,主動配合晉國對原國的兼並。
是不是覺得搞笑?竟然打個賭,然後把國家給賭沒了。這件事情在當時卻是一個佳話。(似乎也是曆史唯一次?)
智氏出自荀氏,目前荀氏最風光的就是智氏。
小宗代大宗首先發生在周王室身上,後來也有“曲沃代翼”的曆史事件,並且還得到了周王室的背書與認可。
作為小宗的智氏發達並且取代大宗,很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吧?
智氏現在享有荀氏的一切權益,等於說繼承了一些莫名的名份,其中包括了複立舊國,之前欠缺的無外乎就是得到周天子的允許罷了。
“瑤非複國,乃是立國。”智瑤認為內部需要了解這個事實,不能把事情給搞錯了。
一同南下的韓庚,看上去是到了“商丘”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
然而,別說智瑤不信,其餘人也不會相信。
韓氏跟周王室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係,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裏,韓氏還作為周王室在晉國的代言者。
所以了,韓庚的演技挺好。
智瑤深深地看了韓庚一眼,再笑著說道:“日後,庚便是晉正卿矣。”
這一次,不止韓庚跟隨南下,連帶狐氏、鍾氏一些重要人物也是隨行。
其中,狐氏和鍾氏父子事先已經知道有冊封那麼一回事,一些異動必不可免,查明並不是針對智氏,主要是防著韓氏以及秦國。
以後,狐氏和鍾氏都會成為智瑤治下的一員。這個絕不是出於智瑤的逼迫,能算得上是狐氏主動靠攏過來,鍾氏的投奔則是挺令人訝異了。
不管怎麼說,智瑤同意了狐氏和鍾氏的追隨,沒有事先透露一些風聲給韓氏,等於說韓氏被排除在外了。
在之後,韓氏也學著智氏化家為國,又或是留在晉國,不出意外某天都會成為智氏的養份之一。
韓庚有點強顏歡笑地說道:“未曾想,庚亦有今日。”
怎麼說呢?
草泥馬啊!
沒有了智氏、狐氏和鍾氏的晉國,國土一下子去了十之有八,人口也要銳減至少八成。
說白了就是,除了韓氏之外,其餘什麼都沒有剩下,曾經強大的晉國會變成一個僅有六七十萬人口,疆域範圍剩下河西局部以及澮水周邊,周王室附近一些零散的地盤。
能夠有六七十萬人口,還是這一次韓氏多少有點收獲,不然人口數量會更少。
對於晉國來說,比較要命的是鍾氏會出走。
鍾氏是晉國的公族呀!不管他們承不承認,鍾氏就是一個由八個公族封主合並起來的家族。
連鍾氏都出走,不是擺明晉國要完嗎?
萬幸的是“故絳”和“新絳”都會留給晉國,連帶“賈”地也得以保留,多少算是給晉國留下一些家當,不算智氏吃相十足難看。
那是鍾全的請求,得到了智瑤的應允。
至於鍾全為什麼會那樣做?大概是想用這種方式,歸還晉君一些情份,幹的則是一種割裂。
而那樣做的鍾氏,他們剩下的封地減少了許多,能算是有發展前景的封地僅剩“周陽”以及“瓠丘”了,其餘出產很低,並且沒有什麼特產。
韓庚非常糾結,一度想要追隨智氏,隻是想到智瑤並沒有邀請或提前通氣,內心裏其實是感到非常不舒服的。
現在留給韓庚的選項其實並不多,擔任衰弱到極致的晉國“元戎”再帶領著重新崛起,或是學智氏進行化家為國,乃或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