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到來會劇增被困魏氏守軍的缺水問題,非戰時狀態下還能出城補充水源,遭到圍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五個多月過去了,其它地方有什麼事情發生嗎?
首先,韓氏的“韓”城重新被奪回,程朔並沒有在“韓”城全殲魏軍,一來是“韓”地的魏氏統帥足夠機靈,再來就是孫武建議尾隨敗軍,找到曠野之外的魏軍進行攻擊,或是殲滅,也能驅趕,一個又一個地點地追下去。
在孫武的建議下,程朔從韓庚手裏拿到了兩個“師”的兵力,隨後就是追著魏氏敗兵一路又一路。
當下,程朔都率軍追到了大河以西,雙方的交戰地點從“韓”地轉變成為魏氏封地範圍內的山地。
期間,雙方在“少梁”又是大戰了一場,打著打著戰場才向山區轉移,結果就是截斷了魏氏的其他遷徙隊伍,使之沒有通道進入大河以西的山區。
孫武的用意是消滅魏氏的一部分主力,再阻斷魏氏的遷徙,能說戰略目標已經達成,正在尋找機會消滅更多魏氏的部隊,或是搶奪更多的人口。
戰事發展到現階段,除非諸侯立刻組建聯軍幹涉,要不然魏氏再怎麼極力掙紮都無法改變敗亡的結局。
智瑤之所以待在“魏”城沒有挪動,能夠視作是在為魏氏送葬。
硬要說有另一層因由的話?大概就是智氏……,或者說智瑤,沒有經曆過圍城戰,需要拿“魏”城來做相關的試驗。
可以想象,日後智氏需要打的攻城戰會有很多,一時半會拿不下“魏”城,等於是被迫有了機會能夠進行探索,怎麼能夠放棄呢?
花費五個月攻下一座城池,其實才算是常規。
一個月不到就拿下一座城池才是一種例外。
智瑤創造過不少奇跡,從以往的戰績來看,現代的一些人會給予“攻城大師”的稱號,直至沒有一個月內拿下“魏”城才讓奇跡有些瑕疵。
魏軍的新一輪進攻又被打退了。
這一次,魏軍連城牆的五十米範圍都沒有接近,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遭到圍困的魏軍都像是陷入了一種垂死掙紮。
他們堅持了五個月,一開始還有六七萬人,減少到目下約是兩萬左右。
其中的大多數人戰死或病死,約萬餘被俘或投降,能夠充分展示隻要魏斯能夠挺住的前提下,守軍的意識有多堅強或堅韌。
籍秦說道:“魏氏之主與城同亡,戰後城池不可居也。”
是啊,死在城內的人太多,尤其是後麵魏氏不收斂屍體,智氏的輔兵前往收拾戰死者遺體也會遭到攻擊,以至於好些戰死者的屍體就被放在那裏腐爛。
在那種情況之下,城內現在就是臭氣熏天,沒有發生瘟疫純粹就是一種奇跡。
搞到後麵智氏都不主動進攻,近身戰能不發生就避免,箭矢像是不要錢似得往死裏用,怕的就是染上可能存在的瘟疫。
智英快步走來,行禮之後說道:“主,楚君遣使‘新田’,邀約‘雍丘’會盟。”
這種事情的發生在智瑤的預料之內。
諸侯會組建新的聯盟,不一定非得用來針對晉國,可以是一種黨同伐異。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列國的兼並會更激烈,小國根本沒有生存資格的時代要降臨了。
晉國要不要參加楚國牽頭的“雍丘會盟”呢?這完全就是一句廢話,不參加也肯定要破壞的呀!
若是完全不理會“雍丘會盟”的話,豈不是自己放棄了邦交舞台,任由楚國或越國去主導秩序?
智瑤剛要說話,看到籍秦一再欲言又止,眼角餘光也發現城內有一大批人在重新靠近。
魏軍才敗下去不久,重新發動攻勢了嗎?不是的,再次出現的魏軍沒有呐喊戰號,領前的人坦露上身,額頭纏著白布條,身上也適用十字纏繞的方式有白布條,雙手捧著一柄劍。
這是標準的投降裝扮,看著好像還是魏斯本人?
魏斯不是諸侯,嘴巴裏肯定沒有含著玉,但他就是一種誠心歸降的打扮。
現在沒有舉白旗投降投降那麼一回事,真要投降就是坦露上身,隻穿一條白色到膝的短褲,再用白布條纏裹額頭與軀幹,捧劍的雙手保持齊眉的姿態。